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符号 >

城市文化资本化模式初探 

时间:2009-12-17 13:5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正在走向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它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资本化和资本的文化化进程。文化资本已被当作知本而赋予新世纪精英阶层更高的身份和追求,并将成为全球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和市场。哈尔滨是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是中国最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最著名的冬季城市,拥有着中国最丰富的冬季旅游资源。道里区作为最具历史特色的老城区之一,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主要展示区,文化遗产不胜枚举。道里区标志性文化景观如:中央大街、索非亚广场、兆粼公园冰灯、防洪纪念塔等等,每一处都有它独特之处和深厚底蕴。但过去在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机制,一直处于惨淡经营难以为继的状况。从本质上来说,不仅没能将文化遗迹转化为资本,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为一种负累。在将哈市创建成国际化大城市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以现代产业管理经营的思想,以市场化的规划方法将这些文化资源转换为知本和资本,才能真正为推动哈市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城市魅力和特色,也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和弘扬城市传统文化,创造新的城市文化。
  我们认为道里区在文化资本化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三方面:文化产业空间规划和城市形象塑造,以及依此形成道里区独有旅游空间结构。进而将这三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衍生的链状体系。通过这种链状体系的建设与经营,将现有的文化资源合理的转化为资本资源,并促进整个城市的经济建设。
  一、 文化产业空间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建筑形式、多样的艺术载体从宏观上形成一个以冰雪文化、欧陆风情、音乐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结构是本次规划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主要从下几个方面考虑:(1)把道里区的冰雪文化做足做大,结合中央大街、兆麟公园将冰灯观赏做为道里区旅游观光的一个项目,同时开发冬季运动项目的配套产品如冰季服装项目、冰刀、滑雪板等与冰文化相关产业。形成一个有灯可赏、有冰可滑、有物可购的综合性产业结构。(2)结合道里区现有的丰富建筑艺术形式,在道里区形成以参观为主的欧陆风情展示,并籍此形成以生产旅游纪念产品为主的行业(如生产索菲亚教堂纪念牌等),尽量发掘其艺术潜力并将之转化为经济资本。(3)道里区现状拥有诸多艺术载体如音乐厅、美术厅等,规划时我们应结合哈夏音乐会等大型艺术节加强在音乐、美术等方面资源的开发。组织国内外有名的文化艺术展示,让哈市成为名符其实的音乐之城、艺术之都。在提高市民及游人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为道里区的经济发展服好务。
  规划时我们参照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成功的建设经验,就道里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两条设计理念:
  文化产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的产业,集中了一大批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才,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空间必须是高文化、高品质、高品味的空间,在赋予空间现代功能的同时,要十分关注创造空间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特色,加深文化的内涵和韵味。
  文化产业是特色产业,要集中展示城市或某一历史片断的特色,其空间特色必须尊重和顺应当地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和标志性。因此城市景观设计中应该把文化产业空间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景观节点加以考虑,不仅注重其形象创作,更应注重其文化内涵挖掘。
  参照以上的目标和理念,我们在对道里区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遵循文化资本化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这些文化的艺术性、自然性不会受到破坏性建设影响的原则,以松花江水文化为主线,将老城区的欧陆文化与新区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带、两段、十二点”的线性空间结构。
  “一带”指的是依托道里区北侧松花江所形成的水文化带。松花江横贯哈尔滨全境,是我国第三大河,其源出中朝边境长白山脉主峰白头山天池,辽时称鸭子河,金元文明时代称和松瓦江后身转为汉语的松花江。可以说松花江见证了哈市诞生及成长的历程,城市的发展在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现在松花江是哈市人民消夏避暑、休闲郊游的好去处。道里区相对其它区来讲,拥有的临江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九站附近的游泳场,江面开阔、江水洁净是市民游泳的最佳场所。岸边的九站公园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更适于游泳后的休息娱乐,深为市民及游客所喜爱。本次规划我们要在不破坏松花江水体水质的情况下,尽大可能地开发利用:一方面借助江水采用快艇、游船等交通工具组织游人游江,让游人能在江面上观看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哈尔滨,感受到船移景异所带来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应组织规划好江南岸的游览娱乐设施,让它们既能在丛丛翠绿的江岸上起到点缀的作用,又能为江上游览的游人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同时要加强群力新区松花江沿岸的建设,强调与老区岸线协调一致,突出生态环境的建设,形成统一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两段”指的是由铁路——四环路一段以弘扬人文文化为主的区段和四环路以外偏重自然文化的区段。其中铁路大桥——四环路一段流经道里区老城区及群力新区,江岸的规划应以加强市民的参与性、娱乐性及休闲性为主。其公共设施的布置也应多考虑为前来休闲的市民服好务,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有人文环境。四环路以外的江段途径的多是农田或湿地,规划时应结合松花江风景带的总体规划设计并承担其所分担的职能,以生态景观为主。该区段包含了长岭湖、太平湖两大近郊风景名胜区:规划时我们拟将长岭湖建设成为以体育健身、运动休闲、消夏避暑为主要功能的市级郊野风景区;将太平湖建设成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游憩娱乐为一体的省级湖泊型风景区。
  “十二点”分别指的是铁路大桥、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索菲亚教堂、兆麟公园、斯大林公园、犹太文化园区、九站公园、公路大桥、顾乡公园、长岭湖、太平湖。这些地方或是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和流派的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人文景观;或是具有生态湿地(长岭湖)、人类遗址(太平湖)的自然景观。本次规划应强化这些地方原有的艺术风格及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历史名城的建筑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市标志之一,它现有的展览简单有序地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现代城市发展的概况。但目前广场十分拥挤,周边的一些建筑物阻碍了它的视线。规划中拆除其周边建筑,适当扩大其用地,并增加广场的绿地和休息设施;同时我们希望能恢复这座教堂的部分使用功能,(如:举办婚礼等)使它能够加入这个时代的朝流而非冷眼旁观。
  中央大街——是早期哈市的缩影,它集中反映了哈尔滨1898—1931年的历史,整个街区现存87栋各种风格的优秀建筑,尤其是欧式铺石路面及繁华的商业活动,突出体现了该街区浓郁的欧式街道风貌,规划中我们将中央大街定为以旅游、商业金融为主要功能的特色大街。
  防洪纪念塔——是哈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规划必须保持纪念塔形象的鲜明性和视域空间,并体现它作为中央大街对景和空间延续这一特殊功能的需求。
  犹太文化园——道里区是哈市犹太文化的集中地。规划中我们将原有犹太教会学校现在的朝二中及原犹太教堂的车辆厂招待所恢复其原有形式形成犹太文化园区。改善环境质量,开辟犹太民族文化展览馆。
  兆麟公园——始建于1906年,是解放前原“革命会花园”,1946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改名为“兆麟公园”。园内古树参天,绿荫遮地,是人们理想的休闲场所,从1963年到现在这里已举办了近30届冰灯游园会,可以说是哈市冰雪文化的发源地。但目前由于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等的举办,已逐渐削弱它在冰雪文化中的地位。规划时我们应强化兆麟公园的冰灯文化,并要结合中央大街、兆麟街、尚志大街的冰灯展,形成一个冰灯展的体系进而吸引更多的游人。
  斯大林公园——建于1953年,是带状的开放性公园,它在国内风格独特而远近闻名。园中的俄式建筑、艺术雕塑、花坛等形成了浓郁的异国情调。规划时应强化这种情调,形成一个环境质量优、景色秀丽的具有俄式风格的休闲公园。
  九站公园——位于河洛广场和九站广场之间,建于1981年,该园以植物为主,设置了消夏避暑、休闲广场等活动场所。规划应结合它在沿江开放性浴场,既能为市民提供消夏场所,又能带动附近服务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在对文化产业的规划上,我们注重的是软环境的开发与建设,是道里区发展投资环境的建设。从人文方面上形成一个有特色、有情调、有品味的社会环境。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弘扬道里区现有的城市文化,让它成为该区一个亮点、一个特色;另一方面通过城市文化的建设直接或间接的拉动道里区经济发展。
  二、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般来说城市结构中的通道、边缘、街区、节点和标志五种要素对城市的形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可将它们看作城市形象的基本要素。道里区是哈市的老区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现状该区的城市不能符合将哈尔滨建成国际化都市的新形式下的需求。本次规划我们希望从城市整体形象、城市窗口形象和沿江城市形象三方面来加强建设,重塑道里区新景观。从整体上形成一种和谐、洁净、明快,各种人造物与自然物之间互相协调的整体空间景观;在局部地段如:国际机场、中央大街等突出和强化哈市特色形象的塑造;并结合松花江形成一条景观优美、功能健全的滨水景观带。
  城市整体形象
  为了将道里区建设成为拥有完整的精致景观,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以及匆匆而过的游客感到愉悦,在本次规划中我们将从以下五方面入手,营造一个清晰可读的具有鲜明结构与个性的城区。
  通道:指观察者经常或偶尔穿越的通径,如街道、人行道、河流、铁路等。本次规划我们加强道里区各大交通干道的建设,尤其要强化机场—迎宾路—新阳路线形通道的对外窗口形象塑造和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松花江“T”形通道的旅游文化形象塑造。通过建筑、绿地等重要的空间延续性以及道路的方向性,构筑道里区独特的通道形象。
  边缘:指城市中不被视为通道的线性成份。本次规划以松花江和京哈铁路线为主要对象,通过建设松花江沿江风景长廊(前面已有表述)和京哈铁路沿线绿化带(根据铁路沿线的综合整治,两侧各规划30米的绿化控制区),加强城市边缘在视觉上的延续性,保证整个区域的完整。
  街区:指观察者可以在市区内随意进出其间,具有共同特性的较大区域。道里区的街区规划应从文化特色、空间形态、节点绿化、居民活动、使用功能甚至地形等多方面来烘托。主要进行中央大街特色街区的建设,突出具有欧域风情和北方特色的特点, 形成道里区乃至哈尔滨市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地区。
  节点:指观察者可能进入,并获得印象的关键点。道里区建设中应加强索菲亚广场、新阳广场、公路大桥广场、人大广场、九站公园、犹太学校等节点建设。通过以绿化为主、适当设置休闲空间的规划手段,强化道里区的城市形象。
  标志:指人们认识城市观察城市形成印象,便于记忆的外向参考点。本次规划除对已具有一定影响的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三个标志区域进行提档升级外,还要挖掘通江街教堂、经纬街具有犹太风格的两个会堂、铁路大桥及桥头堡,形成主次分明、系统性强、风格各异的城市标志。
  城市窗口形象
  道里区相对于哈市其它几个区来说在水、陆、空交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该区具有哈市唯一的国际机场——太平国际机场,老城区又临近码头和火车站等重要交通及景观节点。可以说道里区担负着展示哈市形象窗口的重要角色。怎样既能从城市形象的角度做好文章,又能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得它们的建设不落于形式主义。我们从城市形象角度将这些节点与机场高速路、京哈铁路线、松花江等交通要道结合起来,不仅考虑“点”上的形象,而且加强水陆空交通沿线景观的营造,让外来的游客能够感受到哈市人文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城市形象,规划建设了三大城市窗口形象区:
  空港形象区:以太平国际机场为主,在其周边区域及其机场路沿线进行环境塑造。强调哈尔滨市经济建设的展示和多样统一的绿化景观建设,尤其要大面积种植哈尔滨市树——丁香树形成哈尔滨对外交流的窗口,让乘客能在此能感受到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氛围与环境。
  站前形象区:结合哈尔滨火车站南站改造和霁虹街北站建设,以南、北站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的空间形式,构建一个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汇集交流的形象区域。按照高标准建设道路体系、环境体系和功能体系,形成信息资源发达、旅游、办公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的综合性的对外窗口。
  码头形象区:结合九站公园和群力新区游艇码头的建设,在保持传统风格和公众活动氛围的基础上,通过亲近自然、富有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充分体现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将其建设成为了解哈尔滨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这样不仅能从形象上作好哈市对外窗口的职责,更能从城市内部结构上充分利用这一窗口职能为道里及哈市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沿江城市形象
  道里区北临松花江,相对其它区来说占有滨水的绝对优势。回归自然享受碧水蓝天,对于满足广大市民亲水性来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松花江作为哈尔滨市得天独厚的资源,在经过几十年精心打造之后享有了一定知名度,目前以良好的自然景观和完善的功能体系,为人们创造着健康舒适适宜人的集游览、观光、健身于一体的空间环境。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好道里区临江界面。为提高该区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形,在规划上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结合斯大林公园、九站公园、顾乡公园,形成一条滨江公园带。
  道里区人口约有60万人,区内公园数量不多,且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蚕食。沿江开辟滨江公园带则能为市民提供健身、娱乐和休闲场所,更成为弥补道里区公园不足的有效途径。
  增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江小街。
  哈尔滨人在饮食文化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本次规划将哈市具有异域风味的饮食如俄式西餐厅、酒吧等作为一种文化或旅游资源予以开发,利用沿江经纬街进行统一的建设与管理形成具有异域特色的饮食街。
  结合中央大街的改造,形成商业特色街区,建立露天音乐厅,舞台、书市等,让市民在这里可以读书、看报、品茶、小憩。整条街应强调其文化性,在规划布点、经营管理诸方面都必须严格控制,决不能沦为普通的商业街。
  兴建水上游乐设施
  在哈尔滨游泳一直是市民消暑的最佳方式,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然而游泳场馆远不能满足市民需求,因而在江边常可见到游泳者,由于缺乏安全措施,每年都有溺水事故发生。在规划中应结合岸边的休闲公园(斯大林公园、九站公园)开辟天然浴场,冬天也可以在此组织冬泳。
  三、旅游空间规划
  哈尔滨不仅以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闻名于世,而且以众多自然景观的闻名遐迩成为中国旅游名城。道里区以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担负着重要的作用。面对21世纪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怎样能使道里及哈市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形成新的旅游体系是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
  通过对现状资源优劣势的分析研究,规划的游览线路组织应借助松花江形成水陆结合的多元化方式。将老城区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街道等人文景观与长岭湖、太平湖串联起来,让游人在游览过程中既能参观哈市代表性的名城古迹——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犹太学校等又能观赏到湿地景观特有的风貌特色。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以冰雪旅游、避暑度假游、欧陆风情展示为代表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旅游体系。届时可以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万人,间接就业岗位8—10万人。规划上一方面我们要从基础上入手,提高整个道里区的软环境建设,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的素养;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整个道里区有观赏游览价值的区域充分保护利用为该区的旅游事业发展作好铺垫。在做足这些基础上,我们主要提出了三种旅游模式:冰雪旅游、避暑度假游和欧陆风情展示游。
  冰雪旅游
  冬季的哈尔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一个银的世界、玉的乾坤正是展现哈市冰雪文化的最佳时节,在对冰雪旅游项目的策划上我们注重的是(1)结合冰博会、雪博会,在江上举行冰雕、雪雕比赛。(2)组织游人观赏琼枝玉叶般的树挂。(3)在江面上展开打冰橇,乘冰帆、坐爬犁、溜冰道等趣味性强的冰上游戏。(4)组织游人举行独特的冬季捕鱼活动。(5)在春季来临之际,观看开江“跑冰排”。
  避暑度假游
  盛夏当南方气温超过30℃暑气逼人,酷热难耐的时候,哈尔滨则是风清气爽,气候宜人。夏季的松花江,不仅能为哈尔滨提供丰富的水产和物产资源,也使哈尔滨的夏日旅游别有天地。在旅游项目等划上我们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沿江边开辟沿江消夏晚会,让游人能够参与到其中来集观赏与展示于一体,提高游人的主观能动性。(2)在近郊设置野游、野餐区,让居住在繁华都市的人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野趣。(3)沿江边开辟天然浴场,并组织好沿岸的服务设施为前来游泳的人们提供简洁、卫生的服务。
  欧陆风情展示游
  道里老城区的建筑形象留有深深的历史印记,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景观特点。该区建筑体现的艺术流派包含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巴洛克式建筑(教育书店)、犹太式建筑(朝二中)、教堂建筑(索菲亚教堂)古典主义建筑等等。呈现了建筑风格、建筑样式多元化的文化特征。规划时我们一方面利用该区域这些建筑艺术上的优势促进整个道里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倡导复兴传统的城市空间如:中央大街步行街改造和索菲亚步行广场的改造,进而提升整个道里区的文化品位,形成繁荣、人性的城市空间;另一方面,借助哈尔滨申办冬委奥运会的有利条件,改善目前城市环境,创建一个有品位、利于投资的新的形象。我们认为规划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道里区的文化艺术氛围,创造多样化城市生活方式提高该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2)提高整个道里区人口的道德、文化素质,为申奥创造一个人文基础。(3)增强道里区的经济实力,提高人在生活质量。(4)发展旅游业,提高该区在举办奥运会时的接待外来人员的承受力。
  同时道里区的老城区里有1957年成立的哈尔滨话剧院、1959年成立的哈尔滨歌剧院、1956年成立的哈尔滨曲艺团、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市商业文化宫、黑龙江省美术馆等。使得老城区本身含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规划时更应借助这些艺术载体,组织多样式的艺术表演或展览,既能提高整个区人民的艺术品味,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并在老城区的松花江沿岸设综合服务区、特色游览商品展览区、特色餐饮区,在群力新区设置游览参码头,创造城市享水生活岸线。
  总的来说,对于道里区旅游规划,我们要 “以线带点带面”通过松花江这条天然游览线带动市区内以点状结构为主的人文景观和郊区、太平湖、长岭湖两个面状自然景观,形成哈市黄金游览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认为通过将现有的文化资源转化到形成“文化产业——城市形象——旅游产业”这样的链状体系,一方面是能够科学合理地完成城市文化资本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能够反过来通过资本来保护和宏扬现有的城市文化遗产,从而达到一个力系的平衡与稳定。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上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规划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 城市意向 华夏出版社2002年
  2、冯.贝塔郎 一般系统论_基础、发展和应用 清华出版社1987年
  3、朱文一 符号、空间、城市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4、金广君 图解城市设计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5、埃德蒙.N.培根 城市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6、魏宏森 系统论_系统科学哲学 清华出版社1995年
资料来源: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