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风采 >

文化旅游融合让夏都更隽永

时间:2012-05-25 07:52来源: 西宁晚报 作者:刘鹏

 

  -西宁市委书记毛小兵: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是西宁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西宁市市长王予波:文化旅游互融共赢是进一步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立夏之日,春风拂面,站在已经有1900多年历史、集“儒释道”为一体的北禅寺前,看西宁这座青藏高原上唯一的一座人口超过200万人口的城市,市容整洁,高楼林立,文化繁兴!多民族融合的历史造就了西宁多民族文化共存、宗教文化共生的现状,并极大丰富了西宁文化的内涵。今时今日,穿过历史的空间,西宁正展现更新的文化面貌,更高的文化姿态!

  文化建设:  构筑城市丰厚底蕴

  透过文化渊源的镜头看西宁,青海高原距今三万年左右就有了古人类活动的足迹。历史学家顾颉刚说,“中华民族人文的始祖炎黄首先是羌人的祖先,然后才是华夏族的祖先。”先民们创造的“卡约文化”所代表的彩陶文明把西宁的先民的生活装点得斑斓纷呈,多姿多彩。也正是从这里起源的昆仑文化成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母文化。

  透过地域文化的镜头看西宁,这个处在祖国西北地区的核心部位的城市,也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地区。多民族融合的历史造就了西宁多民族文化共存、宗教文化共生的现状。在西宁市,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伊斯兰教东关清真大寺都闻名中外,一个城市里不同宗教及其具有影响的著名寺院和谐相处,这种现象在世界上都十分罕见。西宁北禅寺集“儒释道”为一体,成为西宁市多宗教和谐发展的例证,极大地丰富了西宁文化的内涵。

 

 

  进入“十一五”以后,西宁市委和市政府在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同时进一步深化专业文艺剧团的体制改革,大力引导、培育、兴办多种文化产业的举措,使西宁的发展显得更加灵动有致、大气妩媚,一条独特的“文化强市”之路在脚下延展……

  近年来,西宁市以“创卫”、“创模”、“创城”等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大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投入,并将重点文化服务项目列入每年的为民办实事的承诺中,逐渐夯实“文化强市”的基础。初步构建了以“城市文化设施+区县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馆+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要内容构架的覆盖全市范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极大地满足了城市普通民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专家点评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文化学者鲍义志

  西宁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政治文化中心,是青海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枢纽,世界几大宗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应相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交相融,各民族民俗文化相生相长,丰富多采,异彩纷呈,其最具魅力的文化特征就是博大的包容性、文化元素的多样性、文化氛围的和谐性。可谓是高原文化大观园。因此,“高原明珠、古城新韵、激情夏都、和谐家园”就是“文化西宁”的本质特征。

  城市概览

  西宁是青海省省会,总面积7649平方公里,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湖新区。市区海拔2261米,年平均气温6.4摄氏度,有“中国夏都”之称。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全市常驻人口220.87万人。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6个民族。

 

 

  成果惠民:  打造百姓精神文化高地

  乔亚娟是一位普通的社区舞蹈老师,过去由于基层文体社团缺少专业文化器材,只能在每次演出时四处拼凑、租借。近两年,西宁市文化部门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了群众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问题。现在,只要是社区周边有活动,什么音响设备、道具服装、乐器都不用愁,拿出来就能用。从2011年,西宁市就已经实现了所有社区文化器材设备全覆盖。

  随着2006年丹噶尔排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湟源皮绣、石刻以及丹噶尔明清老街和藏客文化,逐渐成为文化热点。“非遗”保护让历史不断绵延。如今,湟源的排灯、大通的花儿、青海平弦、西宁贤孝等9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青海越弦、大通老爷山朝山会等19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为打造“文化西宁”这张“金名片”锦上添花。

  与此同时,常态性开展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社火、锅庄、腰鼓、秧歌等特色民间文化活动覆盖了西宁市所有的村镇。每年的西宁市优秀社火巡游展演已成为了西宁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活动之一,“西宁春节社火”也因此荣获了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社会文化工作最高奖——“群星奖”。

  依托城市提供的文化大舞台,愉悦了精神生活的市民动起来了,扶贫济困、扶老助残、便民利民的志愿服务,“文明劝导”、“城乡清洁、共创文明”、“兴五风”等实践活动,“西宁好人”的评选活动等等,市民素质的提升为“文化强市”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等文化活动载体效应突显,使得西宁在文化不断进步中繁衍生息。

 

 

  文化旅游融合:  让夏都更加隽永灵动

  进入2012年,西宁市结合不断被挖掘的独特地域文化特点,提出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市委、市政府充分调研、考察,征求意见,初步形成了《关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贯彻建设文化名省战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在5月3日召开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大会,为西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清思路。

  对于西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来自于西宁市委书记毛小兵的深刻认识:“一座城市的特色、建筑个性、市民精神从哪里来?就是要从文化的培育、文化的滋养、文化的发展中来。也只有把建设文化强市战略摆上突出位置,才是最终推动西宁阔步迈上快车道的唯一途径。”

  4月中旬,由西宁市协助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拍摄的《走遍中国·走进西宁》系列专题节目。按照《关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西宁市从2012年起,将多方挖掘多元文化内涵,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把西宁打造成为青藏高原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高原山水花园旅游名城。建设南山公园梨园山庄文化演艺场、山地自行车俱乐部、植物园“青海曲艺戏剧大观园”和小酉山体育公园综合项目;打造青藏高原野生动植物观赏园和高原明珠塔观赏旅游风景区;建设西宁海湖新区影视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对北山土楼观景区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建设“北山烟雨”景区;建设以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为主的生物园区博物馆群5A级景区等等,至2015年,西宁市文化旅游一批重点项目,将为西宁带来更大变化。

 

 

  可以想见,到2015年末西宁市确定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旅游总收入达到120亿元,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将清晰地描摹在所有人眼前。

  文化亮点  西宁今年重点文化活动

  中国·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夏都避暑旅游节、中国·青海西宁国际原生态舞蹈暨现代舞艺术节。举办高原夏都国际风筝邀请赛、山地自行车赛。举办丹噶尔民俗文化节、三江源国际电影节、中华母亲节暨王母故里敬母大典、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等品牌活动。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