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张哲代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 ○田水代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一级演员 ○孙颙代表: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宏伟蓝图,此次写入了党代会报告。上海试图通过未来五年的努力,逐步接近和达到这一目标。 要达到目标,首先找到努力的方向和现实的短板。国际文化大都市究竟还离我们有多远?最大的差距在哪里?在建设进程中,有哪些需要突破的体制和机制瓶颈?记者昨天约请三位来自文化领域的党代表,畅谈这一系列问题。 达标差距在软件市民素养是指标 ●记者:上海与国际文化大都市之间存在的最大差距是什么? ○孙颙:我认为是软件。过去五年的建设,上海已经在文化繁荣和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进一步完善,重大文化工程建设的有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一个真正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不仅是城市文化设施等硬件的达标,关键还看城市内在的变化。我认为,市民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张哲:文化素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很多时候,能感受到,但无法量化。如何具体分析呢?我认为有一个指标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每年参观、观看我们的美术馆、博物馆、剧院的人,占市民比例是多少?这在过去很少被人认为是一个衡量文化大都市的指标,但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这非常重要。 ○田水:的确如此,作为一位来自文化战线一线的代表,这些年我深深感到上海乃至全国将文化建设的地位,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我们从事作品生产的人来说,真是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就我从事的话剧来说,经过15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再要进一步发展就遇到了瓶颈。1999年,话剧艺术中心搞会员制,会员达到1万多人,从0到1万多增长速度很快,但从1万到2万、3万,就出现了瓶颈,发展、培养观众变得很难。因为这受到了市民整体文化素养的制约。 ●记者:市民的文化素养应当如何提升? ○张哲:文化素养的提升,实际上是一种养成教育,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我在审议报告时也提出过建议:要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城市文化生活习惯。如果上海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成为一个国际文化大都市指日可待。 今年3月我到韩国大田考察,大田市政府投资建的艺术殿堂,一年有30万人去参观,我了解了一下,大田市的人口仅150万。相比之下,我们上海大剧院每年接待的人数不到45万,上海有2300万人,我们的比例不到2%,他们接近20%。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是因为缺少这样的习惯。 ○田水:的确,我碰到的大学生常会跟我说这样一句话,让我的心特别凉:“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话剧!” 据我了解,在英国、丹麦等国家,基础教育,母语教材中,就有莎士比亚等名著片段,老师们也带领学生自己排演这样的片段。我觉得应当倡导一种观念:学习艺术,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从事艺术;艺术的培养,对人的文化和文明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现在看起来有很多孩子学琴、学画,但家长的目的不是提高他的艺术素养,很多时候是为了加分,或者面子好看,比如钢琴十级什么的,这种想法蛮普遍的。 政策扶持建机制教育改革重素质 ●记者:市民去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比较少,是不是被高票价阻挡在外面了? ○张哲:有这方面的因素。在上海市政府的努力下,近年来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上海的多家文化机构推出了公益项目,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纷纷实现免票,大大降低市民跨入艺术殿堂的门槛,未来5年市民拥有的公共文化资源将进一步增多。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举措,对于市民文化素养的培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认为,这些做法应当形成一种机制。据我了解,韩国所有政府投资的剧院,都是收支两条线的,由政府全额拨款,每年做预算,需要多少钱政府给你,你的收入也交给政府。正因如此,政府对你的场租、票价,都有限制,日本、香港现在也是如此。 现在高水平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多了,建好了如何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我认为需要有配套扶持的政策措施。比如税收上的优惠,公益性的非营利的机构,给予免税政策,不一定给钱,但税收的减免也是一种投入。公共文化娱乐设施要运营,肯定需要成本,如何让百姓能够消费得起,享受得到,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上做好配套。 ○田水:除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上支持,也要给一些政策,让做这方面工作的人心里有底。尤其是对于那些艺术质量较高的戏,带有探索性的戏,不能单纯看票房,应给予支持。 另外,除了政府办的文化院团,还应大力扶持民营剧团的发展。他们的生存状态就更艰苦了,有的是利用业余时间演戏,凭着一腔热爱和执着来做。对艺术来说,热爱和执着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热爱是需要保护的。国外有大的财团在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对于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要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团体,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才能营造氛围。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方方面面都要做最大的努力。 ●记者:在这方面,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 ○孙颙:我觉得,要逐步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需逐步改变现有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制度。现在的教育是围绕升学来开展的,文化素质的养成,首先要考虑让孩子在一个比较好的文化教育环境中成长,而不是从小就在急躁的、功利的、紧迫的人生奋斗当中成长,现在的竞争开始得太早了,社会的普遍观点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有时间,有兴趣去学习一些文化艺术。 ○张哲:比如中小学,我认为应该把进美术馆、博物馆、剧院观剧等艺术、历史文化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大纲中去,纳入学生必修课程。我在这方面感触很深,大剧院附近有个当代艺术馆,我经常看到外国老师带着学生去参观,但很少看到中国老师带着学生去看展览。我考察过很多国家,在国外的艺术馆、美术馆,也经常能够看到老师带着学生参观,像我这样偶尔去的人都能看到,说明其频率是非常高的,是一种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