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金沙角
历史好比一条长河,静静地流淌着,一刻也不曾停歇。柳江也是一条长河,也流淌着一段历史。只不过,这条长河边始终有一个守望者金沙角,无论名字如何变化,城市如何变化,她一直都在城市的中心区域,用瑰奇变幻的目光,打量着这个日渐繁忙的世界,见证着千年柳州以及“中央半岛”的中心价值。
千年古渡,对望千年商业文化
历史在变,城市中心亘古不变
面对柳州浩瀚的历史,博大的文化,我们该如何走近它,欣赏它?柳宗元无疑是一个切入口。时光穿越千余年,唐元和十年(815年)6月的一天,在柳州的东门城外出现了一个身影,那是年仅43岁却已多次遭贬、命途多舛的柳州新刺史柳宗元。他从长安城水路日夜兼程,好不容易才到柳州,却迫不及待地登上东门城楼,隔河对望,一江之隔的千年古渡窑埠码头上高楼林立,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从此,柳州历史再也绕不开“柳宗元”三个字。有了柳宗元,柳州这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熠熠生辉。
柳州文史专家陈佚生介绍,当柳宗元来到柳州时,窑埠已为通津要塞,为东门城外的主要门户渡口,故亦称东门渡。而隔江对望,东门城外的沙角码头,更是墟市繁荣。“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柳宗元《柳州峒氓》一诗,描述的就是站在柳州东门城楼上看到沙角附近的情景。
陈佚生还表示,古代柳州的陆路交通,只有官道(马路)从三门江经龙公塘、卖酒岭(今东环大道往三门江的路口北侧)直通窑埠,行人均需从窑埠横渡柳江,经沙角码头上岸,再由东门城楼进城。300多年前,当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来到柳州时,就是在窑埠码头坐渡船到沙角,上岸后从东门进城的。而其所见,东门城外船只往来,商铺林立,热闹远胜城内(城内主要为府衙或达官贵人的住宅),东门沙角一带也是当时柳州城市商业的核心区域。
此外,柳州自西汉设县以来,城址虽几经变迁,但从唐代泥筑城楼到明代的砖石城楼,再到21世纪的今天,柳州城建逐步往周边发展,城市开始东扩,柳州城的中心始终是中央半岛,东门沙角的商业繁荣也得以延续。
天然大盆景,守护城市文脉
优越金沙角,引领城市风尚
一眼看千年。历史大浪淘沙,留下了许多名字与事迹,镌刻在了某一尘埃中,供后辈们永世传唱,却也因此,柳州成为了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
如今的柳州,是现代工业重镇,是历史文化名城。昔日东门城楼下的古老金沙角如今更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百里柳江第一盘”,周边的景观资源让任何楼盘都无法比拟:看蟠龙山、驾鹤山、灯台山以及江滨景观带攒青簇绿;看柳江澄翠拖蓝;看亚洲最大的人工瀑布群银花四溅;还看文惠、文昌等座座江桥,金光银弧,形态各殊……相信今后,随着观瀑广场、亲水城市文化广场的打造,金沙角将不仅是“百里柳江”景观中最为靓丽的城市风景之一,也是旅游赏景、约会休闲的好去处。
遥想1100多年前以及300多年前的柳州,虽然少了高耸的建筑和拥挤的车流,但美丽的柳江绕城如壶,形成了独特的“水绕城,城依水”的“巨大的天然盆景”,柳宗元与徐霞客站在东门沙角,也一定感触良多。不然,为何毫不吝啬他们的笔墨,相隔800多年却分别写出“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以及“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生动诗句?
“天然盆景”让柳州的风貌独一无二,更让柳州的文化一脉相承。
但如今,柳江蜿蜒依旧,两岸风光却已迥异:东门城楼下面的沙角码头随着红花电站的蓄水而不复存在,但肩负着改变柳州旧城面貌的光荣任务、改善居住的民生问题的金沙角却已经拔地而起。其中11栋集高层住宅及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大型商住物业,将从国际化的高度视野出发,充分利用城市繁华中心不可复制的自然景观资源,以及传承千年的柳江山水街坊文化,来打造成为集居住、休闲、商业、酒店、观光为一体的城市中央标志性新地标。
如今,隔江相望的千年古渡窑埠码头早已没了摆渡的身影,但随着窑埠古镇项目启动,古渡码头将会是游人从水上乘船进入古镇的重要门户。
一江之隔,未来国际化、引领城市风尚的金沙角能否带动中央半岛从内容到形式均发生根本变化,能否与秀雅古朴的古渡口再次对接,千年柳州商业文化的链条能否重新扣上,我们充满期待。一直生活在金沙角附近、具有很深城市情结的“老柳州”陈佚生更是期待。
东门犹在,一江碧水,树茂花繁,树是老树,花是新花。
穿过千年古渡窑埠码头的牌坊,隔江相望的金沙角已经拔地而起。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