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洛阳任重道远
时间:2012-05-18 08:16来源:洛阳信息港 作者:为之
|
|
打造更多的精品特色项目,以形成品牌效应。
洛阳应有更多的“国际范儿”。
让厚重历史“活”起来,有听头儿,更有看头儿。
编者按
“洛阳城里风光好”——刚刚华丽谢幕的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堪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历届最好”的高水平盛会,集中展现了洛阳近年来的发展成效和旅游业的长足进步。但成绩属于过去,追求永无止境。如果以国内外旅游名城为标杆,如果以“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标准来审视,我们的短板显而易见,我们的问题无法回避。
“六加一”攻坚战,“一”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独树一帜的“一”,其意深远:它,上承洛阳辉煌的历史,下启洛阳美好的未来,既是洛阳特色城镇化的“点睛之笔”,更是洛阳穿越时空的里程碑工程。为此,我们满怀敬畏之心,我们不敢丝毫懈怠!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洛阳还有哪些差距?从4月27日起,洛阳网、本报编辑部、《洛阳晚报》编辑部连续刊登启事,吁请广大读者、网友立足洛阳旅游业的持续提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环境建设、产业营销、龙头项目、旅游商品、文化融合等方方面面出发,为我们深爱的城市“体检”、“把脉”,以期助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连日来,众多外地的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和本市的热心读者、网友,通过电话、发帖、预约采访等形式,纷纷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一时群贤毕至,共商发展大计。其中,不乏针砭时弊之言,让我们脸红心跳;其中,更不乏真知灼见之语,让我们茅塞顿开。今日,本报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刊发,让我们一起倾听这些肺腑心声:强力提升旅游产业,助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现状01 思想不统一,行动不一致 雷声大、雨点小
【网友“东方舰”】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是“六加一”攻坚战的“点睛之笔”。但是,从政府官员到洛阳百姓,很多人恐怕还是一头雾水。究竟什么是“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内涵是什么?标准咋量化?可以说,思想还缺乏高度统一,行动还缺乏步调一致,雷声大、雨点小。
【网友“潇潇雨”】侧重和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洛阳旅游产业崛起,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重在决策机关的发展思路,重在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重在相关部门的工作力度。对此,应当相信,只要洛阳市委、市政府能够确定文化旅游兴市主战略,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现状02 文化特质不鲜明,文化氛围不浓厚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辉】一个城市自身形象的推广要想达到有效传播,必须考查自身在目标人群心目中所存在的位置、具有的价值,然后整合城市资源,充分挖掘具有城市识别性的内容,进行保护性开发。
洛阳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应树立自己的城市品牌。这种品牌的建立不仅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呈现出来,还要把牡丹文化节内在的目标与现有的文化资源相结合,深入系统地挖掘整合,在超越旅游这个层面做文章,创造出一些具有明显标志性的系统工程。在这方面,洛阳不妨邀请国际知名历史学者来洛考察体验,借助这些专家的智慧和知名度,把洛阳的文化特质做深做足,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从旅游方面讲,洛阳的发展确实很快,但在新媒体时代下,游客视角宽泛、体验形式多样,他们来洛阳旅游不但要看景,更要体验这个城市的文化与品位。所以,政府不但要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环境,更要注重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这样既能达到福民的效果,又能真正赢得游客的认可。
现状03 品牌效应不突出,形象的少抽象的多
【苏州市旅游局副调研员赵金坤】目前,洛阳的旅游特色还相对不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开发不够。从洛阳的旅游资源特质看,人文旅游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这种资源优势没有形成应有的旅游品牌效应。
目前除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几个重点景区外,其他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较低,单体资源开发多而相对集中不足,分散开发多而规模不大,点与点之间相距过远串联困难,难以形成新的旅游线,每个景点停留时间短,形不成规模效应,产生不了市场影响力。洛阳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旅游产品需要进一步丰富,产品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目前,洛阳多年形成的以“牡丹文化节”为媒介的集龙门石窟、白马寺以及牡丹观赏园于一体的观光型旅游,很难满足国外游客日益丰富的需求。如果能充分整合旅游资源,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开发,在国际上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洛阳必将成为重要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网友“我知道了”】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帝都,体现在什么地方?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在哪儿?天子驾六、龙门石窟、白马寺、丽景门、明堂,应该说都是,但是太分散,而且形象的少、抽象的多,这说明洛阳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存在很多短板。如果能将洛阳千年帝都的元素分门别类,建立一个浓缩的、复原的大型公园,展现洛阳的历史文化长河,这将很有意义。
【网友“南海”】洛阳地处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域,但在洛阳找不到太多的河洛文化踪迹。1500年建都史、4000年建城史、5000年文明史只在史书中、学生课本中,为什么?关键是对河洛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工作做得不够,古都地域特色不够。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但在洛阳城市建设中很少体现出来。我们缺乏大手笔和大气魄,缺乏大型的历史遗址文化公园,现在的“隋唐城遗址公园”休闲味儿够足,但“遗址文化”味儿难觅。
现状04 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形式不新颖
【《中国教育学刊》河南通联站负责人常红忠】在对旅游人群进行层级分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前瞻性规划方面,洛阳还存在一些不足。青少年是未来旅游市场的主体消费者,让他们喜欢洛阳、记住洛阳、再来洛阳,是洛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洛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每一处都蕴藏着一个故事;洛阳是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流淌着一段往事。我建议推出“微情景游洛阳”主题旅游产品,让青少年到户外感受和回味书本里的知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品味古都风情。这种主题旅游项目,要体现洛阳传统特色和现代时尚情趣的结合,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寓教于乐,边学边游。可以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微情景游洛阳——完全手册》。学生可以通过手册里“印象洛阳、感受洛阳、留恋洛阳”三个部分,在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杜甫墓等景点参加各项“微情景游洛阳”活动;可以随着手册做“随堂练习”、拍照、写感想、参加征文比赛等,还可以配合设计一系列的旅游产品:“微情景游洛阳”徽章、书签、笔、鼠标垫、书包等。由此,学生既游玩了洛阳,又可以学到有关洛阳、有关中国历史的很多知识,更深切地感受了学、玩、游三者合一的乐趣。
【苏州国旅副总经理游荣琴】每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外地游客来洛阳的固定节目就是赏牡丹、游龙门,长期以来,牡丹和龙门石窟已经成为洛阳旅游的拳头产品,但每年一成不变的旅游内容,难免会让外地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另外,如近年来牡丹文化节期间举办的“河洛欢歌”活动,其形式一直变化不大,洛阳特色不鲜明,与其他一些旅游城市的传统文艺表演节目相比,并无太大区别。
我建议,第一,每年的牡丹文化节应体现出个性化,主题要鲜明。可结合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每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根据历代王朝的不同特色,打造一个文化旅游的主题,让游客在赏牡丹之余,还能体验到更多洛阳历史文化魅力。第二,在特色活动方面,“夜游龙门”为洛阳旅游赚得了不少人气,其实,夜游活动在各大牡丹观赏园及一些自然风光景区同样适用。如果在牡丹观赏园内推出夜赏牡丹活动,在园内布置各类灯光效果,并提供一些相应的娱乐项目,相信将给游客带来另一番游玩体验。第三,白云山、老君山等景区均是国家5A级风景区,但许多外地游客并不了解。洛阳应借助牡丹文化节的人气,大力推广县区旅游产品,使洛阳旅游的内容更丰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现状05 大手笔项目少,大气魄板块少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旅游局市场处处长韦翔】作为千年帝都,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要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一是利用好本身的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洛阳应借鉴其他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西安的不夜城等,打造一批反映本地文化历史的特色旅游项目,将文化和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搞好交通建设。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元素,破除交通瓶颈至关重要。
【网友“洛邑”】洛阳的旅游业可以依托现有古迹及复原古迹,打造三国游线路、丝路游线路、西游游线路等。今年明堂已经对外开放,吸引了不少游客,但是感觉明堂的设计还不够完善,一楼与二楼的差别仅仅是二楼多了个3D影像功能厅,没有更有深度的板块。
【网友“人文洛阳”】没有沧桑感就看不出历史的沉淀。洛阳作为全世界为数不多的文化圣城,虽然一直在努力搞大遗址开发建设,但是推进力度还不够大,在遗址恢复上不够精细。要集中精力搞好“隋唐城遗址公园”的全面保护、开发和建设。
现状06 若不创新,丰富资源反成沉重包袱
【海南省三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简秋雄】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个定位很准确。洛阳应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转型升级,放到国际平台的高度去发展。同时,还应吸收新的文化思想、文化观点,转变旅游管理方式,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做到“三个一流”:保护一流的旅游资源,打造一流的旅游产品,提供一流的旅游服务。此外,还要处理好“在开发中保护,还是在保护中开发?”这一命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业最重要的条件,但是,如果一切都以保护为重点,只继承传统,而不创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反而会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沉重包袱。
洛阳应重视旅游产业的对外营销。要走出去,到世界各地做旅游推介,进行文化交流,将城市形象、旅游品牌在国际上打响。三亚市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走出国门做对外营销,重点放在欧洲市场。我们做过统计,一名欧洲游客到三亚旅游时,一天的消费额相当于国内游客7天的消费额。在坚持对外营销的同时,我们还注重“请进来”,多举办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会议、活动、赛事等,努力做到月月有活动。
现状07 整合营销旅游资源拓展国际旅游市场
【北京市旅委形象宣传处长张靖】提升旅游产业,创新机制是关键。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地域特征明显,文物古迹、文化名人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不言而喻。但就目前来讲,外界人士对洛阳最为熟知的还是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景点,更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必须进一步加深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认识,从品牌定位、人文内涵、区域关联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整合、开发、营销。建议洛阳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调研机构,负责全市各县(市)区旅游文化资源的研究、策划、整合与开发,提高旅游文化创新能力,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景观内容,加强各相关景区之间的联系,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洛阳虽然素以牡丹甲天下而闻名,但想要打响国际品牌,还是要靠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国外游客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准确把握住国外游客的这一消费心理,对于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体将洛阳的厚重历史文化营销出去。此外,龙门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每年都吸引众多的国外游客。洛阳可以此为契机,更多地向国外游客推介其他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山西省平遥市旅游局副局长刘建昌】洛阳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应当加大力度拓展国际旅游市场。要在立足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资合作,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构建国际化的营销网络。要主动挖掘港澳台市场及国外市场,广泛邀请海外旅游团来洛参观,举办专场旅游推介会和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宣传和推销洛阳旅游品牌。同时,着力培育一批旅游龙头企业,引导、支持大型工商企业和实力强大的景区、饭店、旅行社、运输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产业组织体系。
现状08 “珍珠”只有穿起来才更加美丽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旅游局副局长王平】在第30届牡丹文化节期间来到洛阳,特别期待看到一个极具古都神韵的千年帝都,但有些失落,因为洛阳的现代化气息比较浓厚,高楼鳞次栉比、闹市灯红酒绿、街上车水马龙,让人似乎无法与千年帝都联系起来,尤其是城市的窗口——火车站、汽车站等处,历史文化元素太少、“古”味不足。各个牡丹园也是千园一面、风格雷同,都是大片大片的牡丹。洛阳应与文化相结合打造不同特色的牡丹园,使之各有千秋,同时提高牡丹种植技术,延长牡丹花期,适应游人需求和市场竞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旅游局局长田岚】洛阳和哈尔滨虽然都是旅游城市,但差异很大,最大的差异就是洛阳走的是传统人文旅游路线,哈尔滨走的是现代旅游路线。洛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不仅丰富,且时间跨度长达几千年,可以进行完整的历史溯源。哈尔滨的历史文化资源没有洛阳丰富,由于历史原因,哈尔滨在城市设置、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得比较多元和开放。文化是旅游城市发展的灵魂,洛阳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丰富多样的旅游形态,譬如人文历史游、自然风光游、工业游、红色革命游等。既然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就要在稳固国内旅游市场的基础上,放眼国际旅游市场,推出一批富有市场号召力的精品旅游项目。此外,还应加大宣传营销力度,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旅游推介,如进行国际促销、网络推广等。
【江苏省南京市委宣传部网宣中心副主任龚冬梅】在旅游营销的定位上,洛阳应该主打“历史文化牌”,把别人不能复制的文化底蕴作为重点。譬如全国不少地方在做以牡丹为主题的旅游营销,但一提起牡丹,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城市就是洛阳,这种独特性就立刻显现出来了。目前,洛阳地面上的历史遗存相对较少,大多文物是在地面下。因此,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演绎”好这些历史文化,就需要对分散资源进行更多的整合,对表现形式进行更多的创新。“珍珠”只有穿起来,才更加美丽。
现状09 文化旅游产业须接地气、接商气、重创意
【电视财经节目主持人罗振宇】现在很多人谈论文化旅游产业,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文化只能是高雅的东西,因此不接地气,使得很多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深闺待嫁”,不能发展成为产业;二是在谈论文化旅游产业时,多采用政府的视角,因此不接商气,缺乏市场化运作,所以文化产业太死,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
文化本身是不可以传播的,只有直接诉诸人的感知才能传播并体现文化价值,因此,不能单纯就文化而谈文化,而应该以战略的眼光,让文化对接商业,挖掘其可传播价值。譬如,洛阳作为“河图洛书”的发源地,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资源。但是,究竟有多少国人知道这一文化元素?如果能借力图书出版市场,最好在书籍左下角都标注一个“洛书”标志,就把洛阳的这一文化符号发扬光大了。同样,如果能借助出版界对这一文化符号的认同,通过与知名的出版机构携手,把最优秀的作家吸引来洛阳创作,同样可以做大文化产业,并有机会把“洛出书”这一文化元素打造成著名的旅游产业。
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是优势产业。与制造业不同,文化旅游产业运营成本低,制作过程不需要很多厂房、设备的投入,形式灵活、影响广泛,通过网络、影视、书籍就能传播到很多地区和人群,形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文化旅游产业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产物,由于附加值高、发展可持续,这一新兴产业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其增长速度远快于整体国民经济增速。对中国来说,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增长点,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建立完善的法制环境,加强政府和市场联动,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人才等,是文化旅游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现状10 高端休闲产业是个明显的短板
【苏州国旅副总经理游荣琴】以目前洛阳的旅游配套设施来看,能够满足大多数中低端消费者需求,但如果要吸引高端客户尤其是国外游客,还欠缺不少主题鲜明的高端休闲度假设施。要成为一个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各类高档主题酒店、高尔夫球场、保龄球场等设施必不可少。未来洛阳的旅游产业,应弥补高端休闲产业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一些自然景观风景区建设高品位主题酒店,利用龙门温泉资源兴建大型娱乐休闲综合体度假村,这样才能提高洛阳旅游产业的档次,避免在中低端旅游市场上苦苦打拼。
现状11 旅游商品小、散、乱“乏善可陈”
【湖北省宜昌江河旅行社副总经理王建波】洛阳的旅游商品质量和价格还不尽如人意:一是“小”,一些景点的旅游商品经营者依然采用着小摊点、小铺面、小作坊的经营方式。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商品种类较为单一,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较小。二是“散”,从事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和个人过于分散,资本集中度太低,市场难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优势和集约优势,整个旅游购物业的市场形象难以树立。三是“乱”,部分假冒伪劣商品充斥旅游市场,价格虚高。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郭纯诚】洛阳应打造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品牌,挖掘具有洛阳历史文化特色、自然景观特色的旅游产品。在开发此类产品时,应选择有实力的大公司,让旅游产品形成品牌,并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产品不仅仅要有纪念性,还应有实用性。在产品的包装上,既要携带方便,又要精美大方。同时,旅游产品的销售应该形成集中式管理,可建设大型的旅游商品集散中心。旅游商品开发出来后,除了在本地推广外,还应积极向国内其他地方和国外推广。以黄山为例,通过组织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参加全国旅游商品博览会以及各种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对产品品牌的推广起到很大推动作用,这值得洛阳借鉴。
现状12 旅游服务水平“不敢恭维”
【湖北省宜昌江河旅行社副总经理王建波】近两年,洛阳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上虽颇有成效,但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涉旅单位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旅游服务水平差距不小,需要提高。譬如,星级宾馆数量较少,没有形成梯次结构,难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餐饮业水平档次较低;旅游商品市场尚未真正形成;接待人才尤其是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缺乏。
【网友“洛邑狂客”】今年龙门大道改造后形象显著提升,可是很多公交站牌的设计不符合龙门大道的特色,有些站牌位置不够合理,导致很多乘客翻越栅栏等。建议调整站牌的位置,将个别站牌设置在地下通道出入口处。
现状13 “潜规则”成为洛阳旅游产业发展的桎梏
【洛阳百事通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诚】 “潜规则”正成为洛阳旅游产业发展的桎梏。去年10月,刚到洛阳就遭遇了一系列“困惑”:许多旅行社之间的业务往来无需开具发票,一些规模大点的旅行社下面往往挂靠着几百个小旅行社,散、乱、无序、不规范。造成这些困惑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洛阳旅游市场上畅行无阻的各种“潜规则”。搞旅游也如同生产“产品”、销售“成品”、售后“三包”,必须坚持全过程规范运行,必须做到生产方有实力、有资质、有法律意识,否则必然是一盘散沙、一池浑水。
洛阳旅游的定位给人感觉很紊乱。譬如洛阳的纯商业写字楼太少,很多旅行社深藏在商住两用住宅中,工作人员与居民共同进进出出,缺乏专业性和职业范儿;洛阳北郊机场的国际航班几乎为零,没有固定的国际航班进出洛阳,使得对中原文化兴趣浓厚的韩国、日本和东南亚游客往往会与洛阳“擦肩而过”;洛阳还没有正规、专业的“土特产夜市”、“名优特小吃夜市”和“酒吧一条街”,“夜经济”亮不起来,外地游客就只能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
现状14 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全市一盘棋
【网友“黎阳”】洛阳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形象亟待提升;国有、私营景点管理标准不统一;十多公里长的洛浦公园风景如画,但牡丹文化节期间,旅游大巴只能停放在洛阳桥上,外地客人只能顶着大太阳进入园内观赏——这么好的旅游产品,为什么不能方便游客进入观赏?洛阳观光巴士,外地人找不到车站;大街小巷的指示牌缺失严重……这些都反映出洛阳发展旅游产业,仍然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全市一盘棋。
【云锋基金董事总经理朱艺恺】一座好的旅游城市,夜晚应该和白天一样精彩,夜间更应该是城市魅力的集中体现。洛阳目前夜间消费的活力还远远没有调动起来。要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应该把链条拉长一点、节奏放慢一点,让游客真正留下来多享受一会儿,这样,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才能显现。这个问题说了这么多年,进展不大,说明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缺乏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全力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意识。(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审视,是为了突围
洛平
当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精彩落幕,我们还在享受喜悦、盘点收获之时,来自专家、学者和网友的众多建言,犹如一块块沉重的“板砖”,拍向洛阳旅游的“最短板”,让洛阳人感受到“无法承受之痛”。
这一“砖”,拍得正当其时。
近两年,我们摘取了一顶顶令人羡慕的桂冠: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牡丹花都,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位居河南及周边省份入选城市第一……然而,若以国际的视野,比照旅游名城,差距让我们如坐针毡。这一“砖”,拍出了我们的清醒,拍出了我们的忧患。
这一“砖”,拍得正中要害。
8600多字的建言,仔细品读下来,诸如“思想不统一,行动不一致,雷声大、雨点小”,“品牌效应不突出,形象的少,抽象的多”,“大手笔项目少,大气魄板块少”,“若不去创新,丰富资源反成沉重包袱”等,不乏真知灼见,如同对洛阳旅游做了一次全面体检,帮助我们找到了“病灶”,找准了症结。
这一“砖”,拍出无限期许。
爱之深,言之切。毫无疑问,洛阳在世人心目中占据着文明原点的地位。无论业内还是坊间,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大家从自身视角考量当代洛阳,虽然直言不讳,虽然言辞锋芒,但无不是对洛阳深沉的热爱和对洛阳未来的无限期许。
洛阳,需要一种胸怀,需要一种视野,需要一种魄力,面对全国甚至国际,勇敢地拷问自己:
——洛阳旅游,我们的声音在哪里?
——洛阳旅游,我们的位置在哪里?
——洛阳旅游,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登高,是为了望远;审视,是为了突围。我们真诚感谢逆耳忠言,我们坦诚接受苦口良药。我们将从中汲取养分,调高坐标,抖擞精神,强力提升旅游产业,真正让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在“六加一”攻坚战中“一马当先”!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