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是一个透镜,在而立之年聚焦深圳文化风景,会有怎样的所思所悟? 这是高瞻远瞩的视野——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走进第六届文博会展馆,看着在短短六年间崛起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我为文博会进一步上水平而感到欣慰”,寄望文博会成为展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这是振奋人心的激励——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全会上对文化产业“深圳模式”赞赏有加,“我们希望像深圳A8音乐集团、华强文化科技、迅雷网络等‘科技+文化’的公司像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这是情真意切的评价——7月8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在考察深圳报业、广电、出版发行三大集团时由衷地说,“如果说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我们宣传文化工作、三大集团更创造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奇迹。” 30年,弹指一挥间。深圳这片改革创新热土在缔造了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化绿洲”:这是一座人均购书量连续19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城市,一座荣膺“设计之都”、“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等国际头衔的城市,一座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一座创意产业竞争力指数位列全球第五的城市……年轻的深圳,坚持“文化立市”战略,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描绘出青春之城在提升文化软实力道路上奋发探索、砥砺前行的恢宏画卷。 文化绿洲,有一种“高度” “文化立市”战略高瞻远瞩,推动“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跨越 多年前,一位知名学者在谈到深圳文化时说——“深圳有什么文化?随便在北京街上捡块砖头,都比那个地方历史悠久!” 这个昔日被戏称为“文化沙漠”的地方,而今文化创意勃发、学术睿智泉涌、文明浪潮波澜壮阔、文化产业百舸争流…… 让创意大师们留恋的,是深圳一片葱茏的创意气息。 作为“设计之都”,深圳总能带给他们惊喜。令人惊叹的是,从提出“设计之都”理念,到戴上“设计之都”花冠,深圳,仅用了4年。 那是2004年,深圳为城市文化发展提出一个新定位——“两城一都”,即覆盖全城、数字化的“图书馆之城”,钢琴人才层出不穷、钢琴爱好者全国居多的“钢琴之城”,设计精英聚集、设计艺术在城市环境中无所不在的“设计之都”。 就在同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建了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陆续在全球选择一批创意城市加入,授予“设计之都”、“文学之都”等称号,而“设计之都”是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称号。 跨越万里的不谋而合,意味着深圳对自身发展理念、城市定位的思考与世界保持同步。早在2003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继而提出了“拼文化”、“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文化创新理念,在先行先试中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践。 深圳的高瞻远瞩,也源于深圳在文化发展繁荣中累积的实力。深圳设计业的发展壮大,崛起于工业化、市场化的繁荣,中国设计业领军人物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云集鹏城,深圳拥有大的设计企业6000多家,专业设计师6万余人,涵盖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等10多个领域,成为中国的设计重镇和现代设计的核心城市之一。 无疑,“用文化设计一个深圳”,打造“设计之都”壮大创意产业,是推动“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型的必由之路。2007年6月,深圳启动“申都”,再次展示这座年轻城市的非凡战略思维。 “深圳这座城市,本身就来源于一个伟大的创意,是一位伟大设计师的伟大作品,这位设计师就是邓小平……”在“申都”中,深圳以自身活力、实力、魅力,赢得国际认可。 2008年12月7日,深圳像庆祝盛大节日般,为荣膺“设计之都”而欢呼雀跃。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喜形于色——“在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竞逐中,深圳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准加入的城市,并获颁‘设计之都’光荣称号,同时也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这样荣誉称号的城市,中国人都为之自豪。” “设计之都”花落鹏城,是对这座以创新创意为灵魂的城市的最佳褒奖,亦是深圳在文化创新中理念先行结下的一枚甜美果实。 文化绿洲,有一种“广度” 广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品牌活动,让市民充分享受文化权利 历史学者纪连海在第一次接到邀请参加深圳读书论坛时,心里直犯嘀咕——“我总觉得读书应该是文人的一件事儿,而且应该只发生在文化和历史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刚听说读书月时,我还不大明白,深圳也有全民读书氛围?” 同样犯嘀咕的,还有多位专家学者,可在参加读书月活动后,被市民们求学问道热情所感染的他们,一个个主动成为读书月的“传播者”。 读书月特别顾问、北大教授谢冕对读书月的感情很深——“在我走过的城市中,还没有看到一个城市像深圳这样,好像每天都过着文化的狂欢节。读书月的持续举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不折不挠的文化攀升。” 自2000年11月举办首届深圳读书月至今,读书月已走过十年。十年来,书香像阳光一样洒满深圳的每一个角落。去年的第十届读书月举办372项活动,近900万人次参与,持续恒久的全民阅读热情已成城市最有张力的文化。保安员刘永一直喜欢写诗和阅读,因为文化特长而落户深圳,还在市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我为自己选择了这座崇尚读书的城市而倍感荣幸。” 迈入文化自觉时代的深圳,热情倡导全民阅读,商潮涌动的城市里书香弥漫。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这样概述——“读书月的举办,不仅表明一个城市的文化态度、文化追求,更表明深圳对未来的志向,不急功近利的远大抱负,这是深圳软实力的源泉。” 10年的高贵坚持,让阅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一种幸福的享受。 这个暑假,福建中学教师张晴走进占地8.2万平方米的中心书城时,她的瞳孔在瞬间放大了。这是一个多么广阔的购书天地啊,琳琅满目的书、开阔舒适的环境,更让她惊讶的是,书城地板上坐满了如痴如醉阅读的人。 “以前,听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可是,这里怎么可能是沙漠?一座城市在寸土寸金的地方盖起这么大的书城,听说深圳人均购书量多年来都保持全国第一,这样的城市,是一座文化绿洲。”张晴并不知道,国际设计大师卡斯特有着类似感慨,“这座巨大书店对于深圳的意义,好比卢浮宫对于巴黎的意义。” 选购了十几本新书,在走出书城时,张晴又发现了新鲜事物——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当看到一个女孩熟练地拿借书证一刷,短短十几秒内就借到2本书时,她惊讶得合不拢嘴,“深圳人太幸福了,可以随心所欲享受阅读便利。”张晴并不知道,这一荣获了文化部创新大奖的设备,同样得到多位中央领导的赞赏,并要求各地学习借鉴。 其实,让张晴羡慕的远不止这些。在深圳,文化不再高高在上,人人皆可成为文化的主人。 一个深圳人的周末可以这样度过——周五晚,参加中心书城的“深圳晚八点”,聆听专家谈文论艺;周六下午,去大剧院观看“戏聚星期六”的精彩戏剧;周日,去深圳图书馆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听一场精彩的学者演讲,或到深圳音乐厅听一场“美丽星期天”的音乐会……一个个公益文化品牌,让人们尽享高雅艺术而分文不费。 在深圳,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在闲暇时光为自己的精神渴求找到一个适宜出口,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家园。全市已建有群艺馆和文化馆站62个,公共图书馆室609个,各级各类文化广场381个,各类博物馆25个。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全面免费开放服务,实行高雅艺术票价补贴,提升公共文化福利。 文化创新的如椽大笔,书写着文化的传奇。“广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品牌活动,成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主要内容,一个个指向基层、立足于市民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举措,让人们共享城市文化发展累累成果,诗意栖居于这座文化清泉悠悠流淌的城市。 知识,赋予城市力量;书香,不断温润心灵。去年,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在深圳举行,这座书香盈城、求学成风的城市荣膺“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赢得国际学术界的肯定,佐证了知识与智慧给深圳带来的伟大力量。 文化绿洲,有一种“速度” 当科技和资本为文化插上了翅膀,文化产业腾飞的速度是惊人的 1998年11月,当深圳大学毕业的几个年轻人创办了一家名叫腾讯的小公司时,没有人能预测到,公司开发的“小企鹅”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 去年,腾讯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今年上半年业绩依然“突飞猛进”——财报显示,公司前两季度销售收入达88.9亿,同比增长65.3%。 短短10年,腾讯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即时通信软件开发商,有十几亿人成了即时聊天工具QQ的使用者。在海量人群组成的平台上,腾讯开发网络游戏、提供网络新闻、延伸商务平台,当文化创意与高新科技亲密接触时,仅那些在开心农场QQ版里“摘菜”的白领们,每月为腾讯带来的收入就高达5000万。 同样尝到“文化+科技”甜头的还有一大批企业。在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工作的倪美丽最近越来越忙。“现在,公司发展越来越快,身边的变化越来越大——几年前,我们的业务只是集中在特种电影、主题公园方面,而现在已经扩展到动漫动画、影视后期、电影电视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拳头产品,动画片已出口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深圳高科技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文化+科技”,实现了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提升了产业竞争优势,已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路径,腾讯、华强、A8音乐、雅图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当“文化+科技”的文化产业“深圳模式”声名远扬之时,在第六届文博会上扬帆起航的“文化+金融”,又给海内外参展商采购商带来了新的惊喜—— 深圳文交所正式运营,金融机构500亿元授信打造“文化+金融”试验田,让文博会“永不落幕”;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获准筹备,首期募集规模达60亿;香港导演陈嘉上监制的电视剧版《画皮》在文交所完成“资金拼图”,成为国内首个通过产权交易所融资成功的影视剧;深圳雅图在文交所实现“开疆拓土”,与10座城市签署数字视频技术产业化投资项目合同,总金额达40亿。 短短6年,“文博会”缔造了一个展会发展奇迹,政府投入仅1亿多,总成交额却高达3800亿元,成为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巨大引擎。今年5月,第六届文博会交出一份漂亮成绩单——总成交突破1000亿元,达1088.56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交易额突破100亿元,达114亿元。这两个数字,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全面崛起的一个标志。 缔造发展奇迹的还有三大国有文化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创造报业史上“深圳速度”,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媒体格局,在今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品牌总价值达107.52亿元;广电集团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成功改版后的深圳卫视在城市卫视中排名第14位,总资产位居中国广电传媒前列;出版发行集团开创了全国“购书超市”的经营模式,坐拥三大书城,实现了业态上的创新与升级……在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深圳国有文化力量从弱到强,犹如三大旗舰,在乘风破浪前行中,引领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样令人惊喜的是,在2005年被确定为支柱产业之后,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近20%快速增长,去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31亿,占GDP比重为6.5%。深圳,已成为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浪潮中的先锋城市。 文化绿洲,有一种“力度” 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文明浪潮风起云涌,青春鹏城充满“歌声与微笑” 1992年,57岁的蒋开儒来到深圳,这个日新月异的城市让他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春天即将到来”。当年12月16日,他把写好的《春天的故事》寄给深圳特区报。两周后,歌词发表;一年后,《春天的故事》唱响全国。 而今,75岁的蒋开儒已在深圳工作生活了18年,写出400多首歌,“是深圳这片沃土,激发我澎湃的创作激情。” 像蒋开儒一样的文艺家,在深圳还有许多。对新生活的感知、对新时代的感恩,让他们迸发出奇崛的想象力,激情力作不断涌现。从今年3月《和空姐一起的日子》开播,到4月《命运》激起全国观众共鸣,5月《家有爹娘2》温情登场,6月《天地民心》引发热议,7月底《兵峰》火热登场……半年中,“深圳制造”五上央视,创下历年之最。 在深圳,从《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到《走向复兴》,一首首原创歌曲成为记录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音乐标尺”。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年轻的深圳总能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剖析——“深圳的文艺精品生产链是开放的、包容的。这种城市的气度孕育了艺术的革新,从而催生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和深圳特色,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精品力作。” 深圳,一向坚持“国家立场,深圳表达”,对文艺精品的策划、认定、组织、资助、包装和推广等环节上形成了持续一贯的长期机制,为艺术家们搭建起绝佳发展平台,文学工程、音乐工程、影视工程如“三驾马车”齐头并进。2005-2009年,深圳的文化项目获国际奖363项、国家奖1256项、省级奖894项,共计2513项。 文艺精品的生产力度,体现了一座城市文化的高度。 而爱与文明的力量,则彰显了一座城市文化的厚度。 曾有人说,深圳是座冷漠的城市。他们不了解,深圳是全国最早开展无偿献血的城市,1993年至今已有170万人次参与无偿献血,捐血总量达340吨。 曾有人说,深圳人之间隔得很远。他们不了解,深圳在1990年就成立了内地第一个义工团体,全市注册义工已达18万人,“有空做义工”成生活时尚。 今年4月,当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走上关爱行动颁奖晚会舞台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天南地北的人离开自己的家来到深圳,他们最懂得相互温暖的意义。” 让我们的城市充满爱,让文明如鸟语花香弥漫于各个角落,是深圳持之以恒的追求。多年来,深圳打造文明品牌活动,构筑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凝聚千万民众之力传递爱与温暖,文明与关爱日渐融入城市的气质和品格。最近8年,深圳文明指数年均递增11%,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当深圳蝉联全国文明城市,青春之城成为闻名遐迩的爱心之城、文明之城。 …… 时光荏苒,没有秦砖汉瓦的深圳,以虔诚之心埋下文化的种子,播洒创新的甘露,而今的文化之树已郁郁葱葱。目睹这一切,前北大校长陈佳洱赞叹——“深圳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环境美好、科技创新的城市,更是一个文化上有伟大抱负和崇高追求的城市。” 新起点,新跨越。 在迈向文化强市和国际文化名城的道路上,深圳运筹帷幄,紧握创新巨擘,书写气象万千的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