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笔者有五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岭南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粤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在中国和世界都是少有的。目前,有不少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它与有形的特质文化遗产共同书写着南粤文明的壮丽史诗。笔者认为,广东要建设文化强省,首先必须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二是各城市推行读书月活动。 每年一届的深圳读书月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催生了一大批文化精品,如宝安区新安街道文汇社区的“书香之家”评选活动,已举办了四次,现在,这一活动已成为文汇社区的一个品牌,在社区营造了全面学习的气氛,带动了全民学习的热潮,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宝安图书馆和宝安读书月组委会联合举办的“打工格言”有奖征集活动、读书月专题讲座,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市民参加。特别是宝安区组织的“宝安区金秋诗会”,更是闻名遐迩。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既提升了宝安的城市文化品位,也提升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素质,促进了和谐宝安的构建。笔者认为,广东各城市可借鉴深圳举办读书月的成功经验,在各自城市推行读书月活动,创出特色,形成品牌。 三是要推动广场文化的发展。 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市宝安区把“打造广场文化品牌”作为发展群众文化,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思路。全区实现“一街道一广场”、“一社区一公园”,并不断扩大街道文化广场的功效,挖掘和发挥各公园内休闲、娱乐广场的作用,使全区的文化广场成为常年不落幕的文化舞台。走进宝安区新安街道海华社区健康公园,你会发现这里简直是文化的天堂,曲艺社、老年书法社、棋社、腰鼓队的成员在这里各领风骚,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令人赏心悦目。宝安中心区海滨广场上,每到节假日,可谓人流如织,歌舞升平。可以说,广场文化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广东各城市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大力发展广场文化。 四是要推动文化艺术节上档次、创品牌。 目前,广东许多城市的街道和社区每年都要举办文化艺术节,为市民献上一份份丰富精美的文化大餐。如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桃源居社区每年举办的文化艺术节长达一个月,节目丰富多彩,演出火爆连连。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兴东社区成立了群众文化艺术团,每年都要组织企业员工开展文体活动,社区内“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晚会,节日有庆典”。各类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为“文化社区”和“和谐社区”的构建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笔者建议文化艺术节由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由街道文化部门来具体组织实施,对各社区和企业的文化艺术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加以引导,促进各地的文化艺术节上档次,创品牌。 五是要将创新文化做大做强。 文化创新为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如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的舞狮及杂技表演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屡获殊荣;沙井街道举办的“世界魔术交流大会”、石岩街道举办的“羊台山登山节”,在国内均享有一定的名气,现俱已形成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色。笔者认为,广东各城市要不断发掘本土特色文化,对有发展潜力和已形成气候的创新文化要加以引导和扶持,努力将本土创新文化做大做强。 树立全球文化标志 董斌森 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窗,具有笔者所说的“门窗”优势。几十年来,广东正是凭借“门窗”的地位,敢为人先,一路奋进,成了位居全国前列的经济强省,也对全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我们通过打开“门窗”,把外部世界的技术、资本吸引进来,并经过广东的消化吸收形成辐射,影响了全国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也把世界先进多彩的文化形式、思想理念吸收了进来。那么,今天的广东该如何再利用这个“门窗”优势,探索建设文化强省之路呢?本人认为可抓好如下几点: 1、创建面向世界的粤语电视台,扩大在海外华人中的话语权。 在海外华人中,粤语是一大流通语言,而作为粤语的发源地和中心的广东,却没有一个能走向世界的粤语传播媒体,这等于是主动放弃了自己的优势,放弃了自己本该具有的话语权,放弃了自己应有的国际华人文化市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在广州、深圳这些国内一线城市、国际先锋城市,却办不出一个像凤凰卫视一样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粤语电视台来,是不应该的。这应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2、打造高端论坛,形成高端文化思想平台。 国际高端论坛是吸引世界目光的一个很好的形式。作为改革开放先锋的广东,应建构一个像海南博鳌论坛那样的高端平台。 其实,高端论坛不仅可以吸引世界级的高端人才,也可以促进广东自身形成超前的思想研究氛围。如我们要输出文化,必然涉及到我们要输出什么样的文化价值理念。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本地文化和移民文化,在此经历了几十年的冲撞磨合,也形成了思想相对多元、活跃的文化氛围。如果能打造出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思想研讨平台,从理论上提炼出具有引领作用的、广东特色的思想价值观来。相信对广东的文化强省建设会有如虎添翼的作用。 3、塑造文化精品,为广东文化树立标志。 有没有高端的作品,是一个地方文化实力的标志,广东目前就缺乏这种文化标志。这与广东的经济地位是不相称的。在这方面,广东得好好向韩国学习。不管有多么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版图,但自家的年轻一代几乎都成了“哈韩族”,这是何等的失策失职?如果广东能打造出中国的好莱坞,那将是中国文化之幸事。 4、建立文化激励机制,促进文化市场化。 广东长期缺乏文化精品问题的关键,是体制的问题。要成为文化强省,就必须对现行的文化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激励机制。一直以来,广东的文化体制实行的是一种御用体制的“养文化”。文化团体和文化人靠政府养活而忽略市场,缺乏自主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是广东为什么长期出不了文化精品的原因所在。因此,只有实行文化激励机制,才能使文化真正活起来,才会使有生命力的作品层出不穷,也才能产生让民众喜闻乐见的东西。 5、转变思想观念,发展文化产业。 由于文化通常被视为软实力,人们往往不会像对待经济发展这一硬实力那样予以重视。这是一种认识误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从世界产业发展的前景来看,文化产业格局不断扩大,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互相融合已成大趋势。 去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应广东的文化产业化已在探索中前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文化会展、数字动漫、出版印刷等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甚至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因此,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应该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尤其是应继续发挥在互联网产业,电子科技产业的优势,把文化产业这个蛋糕做大。 复兴岭南文化影响 马举广 广东省要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增强自己在全国文化创意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使广东的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相一致,就要复兴自己的文化产业,树立文化产业品牌,建立有特色的文化创意基地,走差异化的路子,从而凸显岭南文化内涵,扩大岭南文化影响力。 广东文化的根基实质是岭南文化,它在近代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毗邻香港文化产业的繁荣,但并未在广东真正地结出硕果,影响力不大。因此,广东发展文化强省的第一步应该是岭南文化的复兴。笔者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重视跨区域取经——岭南文化要走向融合,广东要加强与内地文化强省的沟通和交流。 岭南文化一直以来处于孤立状态,岭南文化没有被完全吸纳为中国的正统文化,无形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向。当然,这是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无法扭转的,岭南文化没有在历史的惊涛拍岸中真正显现出来,所以广东要加强与内地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沟通和交流,从中接受它们有利于自我发展和提升的文化因子,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岭南文化品牌,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持岭南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这对推动广东文化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发挥地缘优势——加强粤港澳文化合作,形成一体化文化品牌,充分借鉴港澳的文化产业繁荣的模式和经验。 广东加强与港澳文化的合作交流,借鉴港澳文化产业繁荣的模式和经验势必会给广东文化强省战略迈出实质性一步起到很大的作用,也为岭南文化的复兴产生重大影响。以香港为例,香港在岭南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成果,在这种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香港的文化产业开始兴盛。广东现在也面临着这种好机遇,应利用与香港地缘相近的文化优势,借鉴香港的文化产业运作经验。 三、借壳上市——知名媒体要做好示范作用,同时大力宣传广东文化的发展现状,提高粤文化产业的品牌影响力。 广东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媒体强省,集聚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强势媒体,所以应该让这些强势媒体积极参与到发展文化产业的宣传中来,借助强势媒体带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岭南文化被广泛传播,也被广泛了解。 四、提升潜在价值——广东可以率先设立文化创意园基地以及文化产业的专门评估和科研机构,全面发挥展现广东文化的价值。 建议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专门设立文化产业创意园基地,真正地让当地的文化走向市场化、走向产业化运作。同时专门机构研制市场化程度高的文化产业,例如,带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动漫,动画,电影,歌曲(流行)等等,都能够推动广东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五、打造文化强市——广东省政府要在珠三角九市中遴选出一批文化产业强市,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创新城市。同时在非珠三角地区着力定位文化产业大市,全面提升全省的整体的文化软实力。广东要像20世纪80年代建设深圳、珠海、汕头等特区经济城市一样,进行文化特区城市的建设试验,为中国其他地区做示范、做表率。如果试点成功,广东文化强省的目标就会成为现实。 实施四大文化工程 杨东铭 文化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有精神层面的提升、活动平台的丰富,又有产业的壮大与市场的繁荣。广东要建设文化强省,根据现状,建议在今后五年内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夯实基础,强化内涵,壮大实力,优化市场。如能实行,必将对文化发展有相当裨益,助推文化事业实现新的腾跃。 1、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垒实基础设施。文化的强大取决于基层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建议在全省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实施“基层文化发展工程”。建议在五年时间内,平均每个乡镇、社区每年投入20万元,共一百万元,对基础设施、文化活动等进行重点扶持。扶持对象有:一是乡镇、社区的传统性标志性文化设施,如博物馆、文化馆、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文物遗址等;二是有特色的文化表演活动,如电影播放、地方戏剧演出、群众节庆主题娱乐活动等;三是特色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如地方民歌山歌、基层群众的创作、民间文学艺术的整理等。为保证这项文化工程的顺利运行与效果,可把它列入基层政府的政绩考核内容,明确地方政府、各乡镇与社区的责任,每年制订目标,进行目标考核。 2、主流文化提升工程——强化特色内涵。广东的主流文化是岭南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岭南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文化个性与风格。但文化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它的内涵,强化品牌与特色。因此,建议以岭南文化为主体,开展“主流文化提升工程”,用五年时间强化岭南文化的特色内涵。这项工程的主要内容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资助岭南文化的研究,如历史重大文化事件总结,重要历史文化名人宣传、重要文化资料著作整理,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风俗、文化现象研究,独特的文化建筑、遗存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等,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集群,树立岭南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推进工程——壮大竞争实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形成了强大的文化产业,在今天,发展文化事业必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目前许多省市或地方城市都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支持、扶持,从广东全省来看,动漫城、书城、文化市场、文化企业、大型会展、大型文化经贸等产业项目与活动遍地开花,但热情可嘉,却规划不足,有点混乱。因此,建议用五年左右时间着力实施“文化产业推进工程”。这项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制订完善发展文化产业的法规政策,出台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工作,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两大类对文化单位进行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经营管理;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全省产业经济布局中来运作。 4、文化市场培育工程——优化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这既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项繁荣文化、做强文化大省的基础性工作。广东市场经济发达,市场要素活跃,因此建议用五年时间推行“文化市场培育工程”,不断优化文化市场环境。这项工程的重点内容有:一是在有基础的地区重点扶持几个大型的骨干文化产业企业,支持面向市场的文化企业上市,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体;二是放开一般性文化企业经营,参照发展中小型企业扶持政策,激活一批微型文化经营主体;三是要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吸引社会力量办文化,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四是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现代文化产品与新型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构建以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为纽带的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布局合理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信息网络系统。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