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
时间:2010-05-24 10:59来源:未知 作者:于立军
|
|
—、城市定位——决定城市发展命运的主题
(一)城市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1、脱离实际,定位超前——华北平原中心城市
2、反复无常,摇摆不定——一年一定位,一任领导一定位
3、刻舟求剑,固步自封——固守老格局
4、避重就轻,以点带面——“自然环境”—人居中心、“港口”—物流中心
5、目标模糊,定位不准——政府导向不统一
6、缺乏远见,目标偏低——规划经常变动调整
7、功能趋同,两败俱伤——与外部因素、区域因素的关系
8、主观臆断,好大喜功——长官意志
(二)城市定位的创意策略:九大定位法则
1、开山定位法——独辟蹊径“惟一”的垄断优势
2、慑心定位法——吸引和说服“消费者”接受和认同定位
3、聚焦定位法——最具优势和前景的领域
4、点睛定位法——贴切生动“悉尼—聪明的城市”
5、领先定位法——第一胜过更好
6、追标定位法——参照领先城市,借助其美好形象“东方威尼斯”
7、守雌定位法——知雄守雌,错位发展
8、攀龙定位法——借助区域的外部优势
9、关联定位法——赌城拉斯维加斯“家庭渡假”
二、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S.Nye)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软实力”这个术语,把其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有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不仅对外具有强大的发散力,对内即对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同样表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推动力。最近10年国际上对文化的理解又有新的认识,认为文化不但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而且已经以一种核心力量的作用显现出来,文化力量将是决定21世纪走向的“主轴”。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首次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表明党对思想文化建设的战略中心和战略思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这为我们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道路。我们在“建设最美丹东”的城市名片实践中,打造文化品牌,提高居民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所谓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中创造的为该城市社会成员所共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城市的制度组织、市场贸易环境、创新和学习能力、城市景观形象、城市历史文化、文化产业、市民意识和政府形象等。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如城市的建筑设施、街区风貌、历史遗迹、时代标志等;二是生活与行为方式层面,如市民生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的行为习俗和特点等;三是管理与制度文化层面,如社会组织结构、规章管理机制与效率水平等;四是心理观念文化层面,如道德观念、行为难则、政治观点、宗教信仰、伦理习性、审美趣味、文化艺术底蕴等。这四个层面常常是整体呈现、交互作用。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鲜明的个性和表现符号,以及因之而散发出来的浑然气象和精神特质。这种气象和特质,会从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每一幢建筑,或是每一处景观、甚至是一排大树身上体现出来,是这座城市一道最赏心悦目的风韵和气度。城市文化应包括的内容: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哲学、民族精神、群体人格、文化习俗、社会结构、伦理亲情关系、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符号系统等各个方面。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功能地位、社会结构、人口构成、文化产品、精神风气,还有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人格类型、价值准则及其人际间的交流和交叉作用等都归入文化。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隐含在城市的方方面面,造就着扑面而来、鲜活生动的印象、感受、记忆,赋予城市特有的风骨和气质,折射出城市人的价值共识、生活态度、审美水准。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通过市民的精神气质、道德素质、生活方式以及规章制度、城市风貌所体现出来的公共价值,是城市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生动展现,它是城市之魂,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价值和灵魂。城市文化是构建城市精神的基础,涵盖了精神的内容。外在地看,城市精神表现为一种风貌、气氛、印象;内在地看,城市精神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城市精神,是这个城市民众群体集体性所拥有的气质和秉赋的体现,这种气质和秉赋体现着市民群体的价值共识、审美追求、信仰操守。城市精神在城市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烙印着清晰的地域特点,真实地反映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而且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和演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社会未来发展具有某种牵引、推动作用,所以城市精神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发展催化剂和推动力量。一个城市的市民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感到自豪和自信的时候,他正是在表达一种把他个人与城市在情感和价值上结为一体的需要。可以说,一个城市是否有内在的活力,就是看它的市民是不是为它感到自豪和自信,是不是真正与这个城市的传统、与它的精神一体化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必将有力地提升城市的品位,激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全国各地窨井盖和红伞被盗之类的事情发生或得不到制止,人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市民文化素质的问题。这当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有更深远的原因。当代人在与他人交流时,通常注意表现的是自己的个人身份——职业、地位等等,而很少想到自己还是某个城市的市民,除非是某些具有特殊地位的城市可以使他获得别人的尊敬,如果没有这种特殊的等级意识,人们就很难意识到自己作为某城市市民的身份。市民对城市事务的冷漠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市民与城市关系的游离。丹东确立的“最美的边境城市”名片所蕴涵的“最美”的主题文化——无论是山水的秀美还是资源的丰富与地理位置的独特等,关键是人如何展示“最美”的一面呢!因为社会群体人文素养的反映才是真正不朽的城市名片。
打造城市精神,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公德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形成比较好的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现在城市市民公德意识普遍较差,严重地损害了城市形象,使城市品味难以提高。
二是公民精神。这个层面更多地是从政治和法律上看。比如说,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法制精神、民主精神。这是现代公民意识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汇部分。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的公民所缺乏的,或者说是我们忽视了的东西。
三是时代精神。这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海纳百川。现代城市是开放的、多元的、宽容的,应能够吸纳一切、包容一切、融化一切。
四是人文精神,这是城市的灵魂。每个城市,特别是国际大都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品味,艺术韵昧和个性魅力。城市精神好比一条龙,人文精神好比画龙点睛,人文精神就是龙的眼睛。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娱乐方式能够根深蒂固地影响到一个城市的风俗,根源就在于这个城市有一个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重心,也就是城市中的主流文化圈。一个城市要能够凝聚成一种精神、一个形象,首先要在市民中形成使大众有所归趋的主流文化圈。2008年丹东城市名片的提出,构建丹东跨越式发展道路的目标的确立,为提高居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美水美不如人美,人的素质提高是“最美”的丹东城市名片的核心。丹东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优势从不同角度连释了丹东“最美”的一面,关键是把自然的美、生态的美、历史的美转化为人文的美、精神的美、和谐的美。
(一)从自然环境来看:
北京—“千年古韵”;上海—“世界博览”;深圳—“创新之城、中华之窗”;南京—“历史名城”;哈尔滨—“冰雪梦幻”;长春—“东方汽车城”;
昆明——“东方日内瓦”;南宁—“大地飞歌”;石家庄—“东方药都”;大连—“浪漫之都”;厦门—“艺术之城”;三亚—“世界小姐”;珠海—“世界婚礼之城”;咸海——“世界人居之城”;杭州——“人间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桂林一“山水梦幻”;刘庄一“江南水乡”;绍兴一“纺织之城”;虎门一“服装之城”;齐齐哈尔一“鹤城”;义乌一“小五金之城”;月’东——中国最美的边境城市;
(二)从城市精神来看:
上海——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祟尚科学;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要旨)
青岛——诚信、博大、和谐、卓越;
深圳——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
大连——创造、创业、创世
无锡——尚德务实、和谐奋进
荆州——筚路蓝缕、和衷共济、励精图治、发奋图强
南京——诚朴诚信、自强不息——博爱之都
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苏州——刚柔相济包容开放祟文重教精细雅致(要旨)
常州——勤学习 重诚信 敢拼博 勇创业
长沙——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抚顺——不懈奋斗无私奉献
吉林市——同舟共济激流勇进
江苏精神——创新、创业、创优
广东人精神——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东芜——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团结务实、勤劳奉献
福州——推陈出新,海纳百川
济南——诚信、创新、和谐
昆山——开放、融合、创新、卓越
丹东确立的“最美的边境城市”名片所蕴涵的“最美”的主题文化——无论是山水的秀美还是资源的丰富与地理位置的独特等,关键是人如何展示“最美”的一面呢!因为社会群体人文素养的反映才是真正不朽的城市名片。
(三)丹东的城市精神
一个城市从表面到内在显示出的一种地域性的群体精神。外在地看表现为一种风貌、气氛、印象;内在地看表现为一种市民精神,是这个城市民众群体集体性所拥有的气质和禀赋的体现。
丹东的城市定位——历时5年修编的2001年一2020年《丹东市城市总体规划》于2002年12月3日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根据国务院《关于批准丹东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精神,月‘丹东市是辽宁省重要的边境口岸、港口城市和辽东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性质定位于:辽宁东部中心城市,以商贸、旅游和轻型工业为主体的边境、口岸、港口城市。
丹东市的区位具有沿边、沿江、沿海相复合的特殊性,是辽宁省也是我国边境城市中唯一的“三沿”城市。由于这一得天独厚的特殊性使其在对外开放及经济发展中转化为经济要素方面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最民族的也就是最国际化的,民族文化与历史的差异是丹东独有的资源优势。边境城市的异国情调,29个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各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的积淀等是丹东独有的优势。
丹东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东北亚地区关涉中国周边稳定、祖国统一及大国关系三个大局,半岛形势趋缓不仅使中国外部安全环境改善,在本地区的外交回旋余地空前拓宽,而且使改革开放的中国在亚太经济圈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东亚经济的重心不在东南亚而在东北亚。作为中、韩、朝经贸往来必经之地的丹东尤显其战略地位的优势。铁路、公路、水路与朝鲜相通,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和国防建设的前沿,集“窗口效应”“口岸效应”与“传递效应”于一身。月‘东的区位条件将会随中外陆路大通道—欧亚大陆桥的建成和发挥效益而大为优化。
如何打造丹东的城市精神——求:唯实、唯真;忌:好大喜功、形象工程、哗众取宠;广度——必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特征。深度——要有时空感,既为传统文化的凝炼概括,也为发展创新的指导思想,还作为品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既为时代特征的彰显总结,也为实践检验之客观存在,还作为市民认可之城市名片广为传播。弹性——城市精神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城市静态写照,而是要在发展的动态变化中寻求相匹配的城市灵魂,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充实。磁性——城市精神的通过和确定要有合法的程序,要用确切的文字予以规定、标识,并能真真实尖地通过市民的语言广为传播。在文字表达上,一定要用词精炼、琅琅上口、简明易记,避免使用有异义、歧义的词语。
丹东的城市精神——开放、和谐、创新、卓越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