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今日召开各展场布展大显特色。深圳商报记者 余海波摄
文化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最终决定一座城市的地位和未来。深圳2003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确立“以文化定输赢”的发展新路径后,7年来始终坚持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跨越发展,城市的价值观念创造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和城市凝聚力日益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了大提升。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深圳靠什么呈现华彩?今后30年深圳又将靠什么继续保持优势?今天正式开幕的第六届文博会正昭示着深圳人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度起航。 理念创新走出文化体制改革新路 进入21世纪,面对新一轮城市竞争浪潮,深圳的突破在哪里?虽然创造了神奇的“深圳速度”,但土地、能源、环境、人口等压力也让深圳人深感“难以为继”。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一座城市的战略选择和突破。2003年1月,市委三届六次全会第一次提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2004年3月2日,深圳市召开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工作会议,提出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高品位文化城市。2005年5月的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努力把文化产业培植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 三次里程碑式的会议,揭开了深圳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从2003年开始,作为全国九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的深圳,乘着改革东风,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终于率先全面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各项任务。2009年深圳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表明深圳不仅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领全国风气之先,在文化领域也走出了一条改革的新路。 深圳文化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改革促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全国率先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并先后提出了“拼文化”、“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文化”等一系列创新理念,有效引导了改革实践。 在院团改革中,深圳坚持改革的方向,该转制的必须转制,能进入市场的绝不找市长,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在市场浪潮中大放异彩。2005年国庆,世界之窗推出音乐舞蹈史诗《千古风流》。这是深圳歌舞团转制之后的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整体亮相。每天2000张的票,不到一小时就被抢购一空。深圳歌舞团靠改制实现了艺术与市场的完美对接,如鱼得水。深圳还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先后成立了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和出版发行集团,以建设“效益集团”为目标,着力推进三大文化集团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政府转变职能,“四两拨千斤”让文化真正走向社会,书写深圳文化的传奇。2005年的深圳读书月,深圳市文化局一改以往政府统包的办法,采取项目公开招标、委托承办的方式,一次性地将5年的读书月活动整体委托给发行集团总承办。2004年,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同样采用委托承办的方式,由深圳报业、广电两大文化集团承办,国家有关部门、广东省、深圳市政府全力推出和支持,成功举办了一个47.7万人次参加的文博会。此外,深圳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等众多文化活动都交由社会承办,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让文化迸发活力的同时,还让文化市场走向了健康、有序。 “高贵的坚持”凝聚人文之光 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一直以“经济改革急先锋”的身份进入全国视野,那时的人们最不曾想到的是,这个城市不仅仅因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获得地位,还能以“爱读书”受到尊敬。 2000年深圳市第一届读书月静悄悄展开,而10年后的今天它成为囊括300项活动,参与人数高达700万人的文化节日。通过倡导“阅读、进步、和谐”、“我阅读我快乐”、“城市推崇阅读 阅读改变城市”等理念,吸引越来越多群众参与。读书月创立以来的十年,正是深圳的城市气魄不断成长、人文气质更加鲜明的十年。在十年磨一剑的“高贵的坚持”中,阅读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成了人们一种“幸福的享受”。 深圳给文化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地,而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更是给市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阳光雨露。自读书月之后,在深圳衍生了一系列文化品牌:社会科学普及周、市民文化大讲堂、创意十二月……深圳正在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链条。而这个链条的源头,照耀着读书月美丽的光芒。世界城市峰会、深圳学术年会、社科普及周等学术活动,营造了求学问道、崇尚知识的良好风尚。与此同时,关爱之心弥漫鹏城。关爱行动6年来举办近1万项爱心活动,吸引千万人次参与,把“关爱·感恩·回报”理念镌刻进人们心灵,我市三大爱心账户先后募集善款超过21亿元;深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领多元移民文化,培育文明新风。 “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 “直到昨天,我还觉得自己是在做梦。”当民间画家连永彤的作品真正摆放进深圳美术馆以“个人展”的形式进行展览时,他才真正相信了自己的眼睛。连永彤是深圳艺术关爱行动“画梦”活动的受益者之一。这项活动通过免费为民间画家办画展,帮助他们实现艺术梦想。正是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灿烂星空下,深圳人的文化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近年来,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领跑全国,不仅设施齐全、产品丰富,而且机制健全、服务一流。一项项文化福祉,犹如缕缕清泉,滋润着城市的精神家园。“两城一都一基地”建设紧锣密鼓,以建设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动漫基地作为文化立市的支撑点,取得丰硕成果。以图书馆之城建设为例,2009年,全市图书馆617座,总藏书1495.36万册,深圳还自发研制“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读者50多万人次,被称为“永不关闭的书房”。 围绕满足市民的文化选择权、文化欣赏权、文化参与权、文化创造权和保护文化产权,深圳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内容、方法和机制,文化惠民力度进一步加大。“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和“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成为全国文化创新的典范,2009年双双获得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文化部去年12月还在深召开“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现场会推广深圳经验。 深圳的文化内核既是包容的,更是开放的。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博物馆等十多家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公益文化机构的零门槛;“深圳晚8点”、“戏聚星期六”、“美丽星期天”、“音乐下午茶”等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让市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姿。“深圳大剧院艺术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外来青工艺术节”等演出不断,市民随时可享受一顿文化大餐。 “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这是深圳打工文学作家安子的名言。深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着每一位市民的参与性,不仅吸引他们被动地欣赏和享受文化艺术,而且激发每位市民和外来建设者的创造性,鼓励文化创作主体的多元化,让这座城市迸发出更具活力的文化新意来。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深圳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并授予深圳“设计之都”称号,深圳成为中国首个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这为市民创意更增活力。2009年12月7日,深圳市迎来了自己的首个创意设计日。在这一天,近百个创意“站点”就像星星之火遍布全城,构筑起市民亲近、走进创意设计的旅程。从高端的具有专业性、国际性的一系列设计展览到日常化、生活化的体验式创意活动,这座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创意热情感染着身处其中的市民们。 文化精品创作星光灿烂 2010年伊始深圳文艺创作喜讯不断:《春暖南粤》年初在央视落幕后,《和空姐一起的日子》3月26日登上央视8套黄金档,反映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命运》也登陆央视引发收视热浪;第13届电影华表奖上获得优秀少儿影片奖的《走路上学》被推荐为三部中小学生必看的电影之一;深圳原创歌曲《走向复兴》唱响各大重要庆典活动并获得“我最喜爱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特别奖。 银幕、荧屏、乐坛齐头并进,一批无愧于时代的深圳文化精品源源不断地涌现,再度刮起深圳精品的旋风。这一切受惠于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与先锋目光,诞生于一向坚持“国家立场,深圳表达”的深圳文艺精品生产机制。 2009年的深圳文艺田园中,文艺精品生产硕果累累,全年共获国际级奖55项、国家级奖256项、省级奖184项。“音乐工程”、“影视工程”在这一年顺利推进,成功举办“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打造中国流行音乐大本营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走路上学》、《天地民心》、《马文的战争》、《一锁五十年》、《命运》、《兵峰》等影视剧相继杀青或亮相银幕荧屏。此外,深圳青年钢琴家张昊辰获第13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成为该赛事设立以来首位夺冠的中国人。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中,深圳舞蹈获得两金一银的佳绩。 两年一度的“五个一工程”评比中,深圳再成焦点。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是我国衡量主流文艺成就的重要标杆。继2007年“五个一工程”深圳收获佳绩后,2009年,来自深圳的文艺精品再度取得了喜人丰收,成绩名列全国前茅。在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电影《夜·明》、歌曲《我生在1978》和广播剧《拔鲁》等3部深圳文艺精品获优秀作品奖,占广东省获奖数量的半壁江山。在广东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中,16部深圳文艺作品登上红榜,获奖数量居全省各市之首。这股深圳旋风令深圳精品创作引发了兄弟省市的热烈关注和探讨。 这些精品力作在深圳文艺沃土生长,它们的诞生离不开深圳这片富有生机的文艺土壤,离不开这里宽松的艺术生产环境、完善的精品扶持机制和高屋建瓴的城市文化视野。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繁荣文艺精品创作,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带动文艺创作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深圳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市文艺精品创作座谈会,并成立了深圳市文艺精品创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重点文艺创作及活动的统筹和指导,令深圳的文艺精品生产获得了强有力的“推进器”。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深圳文化将进一步展示“三十而立”的成熟魅力,为这座城市的30载历程留下令人难忘的记忆。 “文化+科技”助推产业转型 2009岁末,一只全国人民钟爱的“企鹅”有了一个崭新宏伟的家——深南大道麒麟立交旁的“腾讯大厦”建成投入使用,成为深圳的又一地标性建筑。成立12年的腾讯成为中国第一家收入过百亿元的互联网企业,市值飙升到330亿美元,位列业内世界第三。 在一批骨干产业带动下,深圳文化项目的数量、文化产业的产值逐年翻番,近5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约20%的速度增长,跑赢了我市多个重点产业。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50亿元,约占全市GDP的7%。在近年来的金融危机中,深圳文化产业风景独好。 成绩离不开文博会的重要助推。这个全国唯一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的文化产业盛会,搭建了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创办于2004年的深圳文博会已成长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展会,也是国内文化产业领域最响亮的一大品牌。到今年第六届更是以文化与科技相融合、产业与市场相促进为主题,不论参展企业、海外买家、规模还是文化产业核心层及创意产业内容、交易额都呈继续攀升之势。 一批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并发挥出引领文化产业方向的作用,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成为打造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就在第六届文博会开幕之际,深圳市“文化+科技型示范企业”、“文化+旅游型示范园区(基地)”暨“深圳市第二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正式授牌。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为深圳市“文化+科技型示范企业”,华侨城集团等28家园区(基地)为“文化+旅游型示范园区(基地)。新的发展模式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在深圳,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联手攀登,占领了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制高点”,“中国创意产业之父”厉无畏在一次讲座中这样表达自己对深圳文化产业的器重之情。 依托深圳的高科技优势,深圳文化企业快速发展。总部设在深圳的A8音乐集团就是当今中国流行音乐界的“巨无霸”,其产值超过国际四大唱片公司在中国收入的总和;腾讯公司、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等都已在国内外创意文化领域闯出了赫赫之名;雅图公司60%的产品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十,30%的产品居世界前五,10%的产品居世界第一;拥有国内最大户外数字电话(公交)广告联播网的华视传媒、烟标生产龙头劲嘉股份,已分别在美国纳斯达克和深圳中小板上市……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的“文化+科技”深圳模式,不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力。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