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霸州历史地图,俯瞰这座变动的城市:从饱经2500多年沧桑的胜芳古镇到千年风雨兼程的龙泉禅寺,从商周时期的高桥古乐到东淀水乡的捕鱼小调,从辽宋的“三榷场”到沉睡百年的古老院落,从李少春纪念馆到益津书院。霸州,一座被文化浸润的城市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
(责任编辑:玮锋)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 久远的人文历史,特殊的政治背景以及特异的经济地理环境,让不同类别、不同起源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使得霸州地域性格中既有移民文化的包容,也有榷场文化的开放,更有“水”文化的轻灵。为了使霸州文化更具凝聚力和感召力,霸州对“霸”文化进行了系统详实的梳理,把霸州特有的文化因子有机地融入到精品文化设施建设。 2001年,投资4100万元的霸州市文化活动中心建成、投资9000万元的霸州市第一中学完成整体迁建;2002年,投资5500万元的霸州市第一医院大楼投入使用、投资1.2亿元的商业步行街开街纳市;2003年,投资近2亿元的益津路完成改造;2006年,以霸州首届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完成霸州图书馆、益津书院再建、李少春纪念馆、李少春大剧院改建工程。2008年11月,投资2亿元的华夏民间收藏馆落成开馆,使霸州城市功能得到极大完善和提升,使霸州脱离了“县城”的概念,进而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要素,彰显出文化之韵,进而使霸州文化显得厚重博大。 文化赋予城市新的内涵、城市的品质因文化而提升 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哺文化。2007年,“三年十个亿,再建新胜芳”,霸州唱响东进曲,胜芳古镇恢复工作全面启动。2008年11月,以胜芳民俗文化和世代传承的独特人文地理环境为背景,兼顾人居和旅游功能,独特的北方水乡商业文化古镇恢复工程告竣。戏楼、牌坊、文昌阁再次燃起东淀老人儿时的记忆,穿心河的流水也唤醒了沉睡百年的古老院落。使霸州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人与文化要和谐,文化与自然也要和谐 一个城市之美不仅要有建筑和道路,还要有鲜花、绿草和树木,更要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因子。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温馨优美的环境,在城市功能上精耕细作,在城市品位上精雕细刻。 2004年,霸州荣获河北省城市容貌“燕赵杯”竞赛银奖;2005年获得县级市B组金奖,顺利进入河北省县级市A组行列;2005年、2006年,连续两次荣获“河北人居环境奖”。2007年霸州荣获河北省“燕赵杯”县级市A组金奖,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 为使霸州“绿”起来,该市大力开展了绿村、绿路、绿水、绿网、绿荒的“五绿”工程建设。通过拆墙透绿、拆临还绿、拆违建绿、拆旧添绿,使城区公共绿地每年在以45%的速度高速增长,三年内新增绿地面积17.5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200万元。开放式的绿化广场,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消暑纳凉好去处,更使群众与政府部门实现了“零距离”。而极富情趣的街头石雕,恰到好处的小品建筑,不仅带来了文明社会的优雅,更平添了几分城市的灵气。 霸州以环城森林公园和市内园林为框架,以园林绿化、社区绿化、街道绿化为组团,各有侧重,全市基本形成了绿化广场、绿化道路、绿化居住区等点、线、面相融合,主体平面相交错的城市绿化新格局,形成了点、线、面浑然一体的绿化体系,使绿色“活”起来,一幅完整的水墨田园图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目前,市区已种植各类乔灌木80余万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5%,建成区绿地率31.2%,公共绿地面积97.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5平方米,仅益津路两旁就有24块公共绿地、2处游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