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上一杯透明嫩绿的清茶,边喝边读军旅书法家刘继武的诗作。但觉嘴里生出一股陈年老酒的醇香,回味无穷。这是正宗诗歌的味道。 我已经很久不读诗了,更何况是一本古体的诗歌集,它靠什么吸引了我?是刘继武诗歌里的一种意境,一种类似宗教的情结,一种能把你融化的文化情怀。 深刻感受有三。 刘继武先生作品 第一,刘继武像一个古代的文人,流浪在山水之间,体味着大自然的精神,并忘记了世俗的都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实现了“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继武幸运地走进这一境界,并用自己的诗歌把它体现出来。 中国古代诗人无不是大自然的膜拜者。其中有很多典型代表。比如李白有一首《独坐敬亭山》,最后两句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看到这里我们面前往往会出现一个画面:李白久久地凝望着作为自然象征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和思想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这是一种何等和谐的意境! 我觉得现代人永远不能理解大自然了。我们沉迷于以个人为中心的物质主义,提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无穷无尽地向大自然索取着。 刘继武是一个例外。 最早认识他,只知道他是书法家,号云禅。谈起来知道他是我们山东老乡,成长于北京。他1955年出生于山东单县,1974年入伍到北京,历任战士放映员、俱乐部、纪检部干事,上校军衔。2002年4月调到二炮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现为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职创作员。他的字写得独具风格,其行楷博取诸家,寓巧于拙,古风新意兼备,其隶、草、篆书也各具自家风貌,深受大家好评和喜爱。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古体诗。顿觉眼前一亮,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这是来自大自然的风啊。久居都市的我已经呼吸惯了污浊的空气,继武的诗让我肺腑澄澈。 他的家在北京,然而这几年他一直在大自然中浪迹并感悟着。看看诗作的名称,就知道他去了哪里。既有名胜古迹,比如长城、西安、南京、昆明、峨眉山、普陀山;又有高山长河,比如泰山、黄山、华山、黄河、三峡、武夷山、九寨沟、黄龙;也有边陲风情,西藏、新疆、海南、珠峰、天池、交河故城……但是更多的,刘继武沉醉于故乡山东的热土上,几乎走遍了山东的山山水水。 在走向山水的过程中,他听懂了大自然的语言。那是一个多么静谧、馨香、温暖、和谐的世界啊。万物都具灵性。一切皆有语言。它们在向继武说什么呢?让我们听一听。“岚烟缓缓出幽谷,月色蒙蒙上小亭。人当无欲领其妙,万籁有声仔细听。”(《巴山道上》)“坐看云追月,卧听鸟谈天。草虫鸣野径,石壁飞流泉。雨过山中涧,日升林下寒。仙人不出手,游客自回还。”(《宿五指山》)“天光近海色,云影倒江流。飞来几只鸟,漂来一叶舟。”(《白利寺》)在青山绿水之间,诗人的身心被洗涤,感情在升华。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和烦恼被抛到九宵云外,或者已经遗忘了,充斥心灵的只有那自然的妙曼。“旷野天然画,微风自在诗。”(踏青))“赏月何愁多受露,采风犹怨未当花。”(《沂蒙行》)他笔下的黄河“坎坷西来曾紧迫,和平入海却温柔”;他眼里的三峡“群峰列岸排成画,大坝泻洪响如雷”;他看到的山峰“拔地擎天起一峰,仙人合掌竖苍穹”。他的心里藏着一幅怎么五彩斑斓的世界! 吸取了天地的精华,刘继武与大自然不分彼此,又超越了自然,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他的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其实更是言志的。写泰山“一日东方出,万山甘伏臣”;写黄河“借我一把倚天剑,飞身斩落斗牛星”。在诸葛亮的武侯墓前,他感慨“隆中一对铭古今,天下两表鉴忠贞”;在李白的太白祠前,他狂呼“诗真为圣子,酒不醉先生”;在《望珠峰》里,他吟颂“天清野旷古,雪白野分明。但有路能上,再高人也行”;在《岱岳感怀》里,他抒情“文武圣人地,古今好汉多。滔滔东逝水,金石不随波。” 刘继武就是荒野里的一棵草,一朵花,一阵风,一片云,一缕光,一座山,一条水。所以他诗歌里这类的词语特别多,星罗棋布,比比皆是。 更可贵的是,他的内心有了一个“大自然”,并把它带回了都市。看看他写的很多东西,简直就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他这样描述青岛一个渔村,“海浪追风岛上村,波涛声里打鱼人。看家小犬怯生客,结网老翁戏幼孙。万户王侯何足羡,一庭儿女最堪欣。八方云涌来天际,千里归帆拜海神。”他还写了泰山背后的桃花峪,一个美丽的峡谷,“壁立万千树,山居四五家。泉声鸣石峪,谷底飞桃花。”这不是世外桃源又是什么? 刘继武先生作品 第二,刘继武经历坎坷,受尽磨难,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他感悟着生命的意义,开始了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他到过很多佛教寺庙,还有道教的道观,先贤哲人们的思想影响了他,并使他的诗歌带有一种宗教情结,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儒释道是中国人的三种思想支柱。而在现代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这些传统文化的地位摇摇欲坠,使得很多人处于一种文化焦虑中。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生存意义的冲动也越来越强烈。 让我们看刘继武的诗,并随他走向神秘的宗教世界。他写南海观音,“三千佛子云中现,一位大仙水上来。”普陀山上他又有新灵感,“观音大士不寻常,彼岸听涛看客忙。堪破乾坤真妙趣,察明天地大文章。梵音只许鱼龙省,海面难分水月光。无欲时时即乐土,有缘处处得吉祥。”在丽江碧云寺,他诗情洋溢,“玉宇晴空万里埃,闲云片片性悠哉。寺从绝地缝中出,门向青山缺处开。老纳欣然研墨去,游人还愿上香来。欲留鸿爪新题字,先扫长庭壁上苔。” 在四川峨眉山,他这样抒发自己的感情,“俗眼当风一路尘,恰逢急雨洗山门。林中竹露滴秋韵,雾里钟声隔岸闻。香已先迎半道客,云偏不让往来人。有约金顶随缘到,不费云禅点墨痕。”这首诗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山雨,那竹林,那钟声,仿佛就在眼前。更有那迎客的香火味道,那与行人拥挤着的白云,栩栩如生,感觉触手可及。 中国古代是一个“诗歌王国”,有“诗教”传统。孔夫子就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除了传递微妙感受、抒发性灵之外,还教导人如何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与同类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而生出的一种仁爱、悲悯情怀。刘继武的诗作里,这种表述随处可见。 “我对大佛问上界,为何世界掌心中。阿弥陀佛念三遍,佛祖听如耳旁风。”他这样问大佛。 “民间常显圣,上界仍称王。你我两和谐,人天各一方。”他这样戏天王。 “极顶高峰望海门,苍茫大地入胸襟。上来未必通仙境,下去难免落俗尘。”在泰山极顶,他开始深刻起来。特别是后两句,虽然通俗易懂,却蕴涵着多少人生的哲理。真是“大道自然”,反朴归真。 “一庭芳草绿,半壁菊花黄。少说人间事,多烧案上香。”他这样在佛像前许愿。 “修德须能耐寂寞,成人多在磨难中。”在青檀寺他说的这句话,就是最深切的人生体会。 有人说,在缺乏诗意的时代,才恰恰最需要寻找并维护诗意。我们所处的这个传统价值道德分崩离析、新的规范伦理尚待重建的过渡时期,精神危机感、灵魂空虚感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原本就具有宗教作用的诗歌,此时恰好可以起填补信仰真空的作用。与其他的文学样式相比,唯有诗歌是超越性的、高于尘世的。 刘继武笔下那些永恒的自然山水、强烈饱满的情愫、美妙绝伦的意境,可以使我们暂时忘却烦恼与痛苦;可以安慰我们破碎的心灵,让我们抚平激烈拼搏竞争中碰触的累累伤痕。 刘继武先生作品 第三,诗书画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兼具书法家与诗人双重身份的刘继武,已经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其书法和诗歌作品,既中正平和,又变化多端;既大气磅礴,又委婉细腻;既深思熟虑,又随手拈来;既老辣成熟,又童趣盎然。 我不懂书法,只有去聆听专家对继武书法作品的评价。启功说:“十几年匆匆过去,继武果然成家。细观所书,功力、神韵俱佳,古韵、新意皆备。诚是笔有所出,意有新境。谛视之,虽似曾相见,但又崭然新颖。足见融铸得法,慧心独妙。” 沈鹏说:“他具有山东人的高大魁梧身材和忠厚坚韧劲儿。他对中国书法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艰苦探索,在大彻大悟后,始得真谛;他注重继承传统,参古不媚骨,涉新不流俗,遍学诸体,取舍得法,不拘泥一家风格既成;他书写蝇头小字和擘窠大榜,皆能畅于四肢,发于精神。可谓:‘力学今人爱古人,清新简淡妙通神;融和诸体先求意,熟后能生始率真。’” 那么我们来看刘继武诗作里的功力与神韵,古韵与新意。 炉火纯青,才能随手拈来。看看他描写自己生活的作品吧。他回忆杭州西湖:“云影过无痕,波光荡有音。舟中餐秀色,月下饮精神。苏轼吟堤柳,钱塘望海门。丝绸连世界,龙井泡乾坤。”何等的“精神”可以畅饮? 他和朋友见面写了两首诗。一首这样写道:“半生寻觅也非空,意外相逢南海中。辞事闲游偶作客,笑看白首已成翁。过江无愧真名士,巡海犹如不老松。今日有缘重聚首,千杯美酒话山东。”另一首《遇友》仅四句话,就把山东大汉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随秋到爽,酒遇友来香。大墨性情现,高歌震长廊。” 如果说继武骨子里是一个儒生的话,他的诗歌表达的是中国最传统的和谐理想,然而,又有一个现代人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孩童般的顽皮和反叛,真诚而坦率。 我随手翻到一首题为《游天池》的诗作。“烈日炎炎池生寒,峰头积雪不知年。人间总有谜如雾,世道岂能直似弦。碧水青山芳草地,清风绿树艳阳天。传闻王母每来浴,野马山僧共垂涎。”最后两句出人意料,峰回路转,让人会心一笑。 刘继武先生近照 在一个雷雨天气,继武看着倾盆大雨,这样写道:“雷在云端响,风来树顶摇。水从天上倒,我向人间瞧。”我向人间瞧,那一刻,他肯定认为自己是天上的一个神灵了,更像一个顽童从天界俯瞰人间。就这句诗,让我想起了一位记者对继武书法的评论,“一股清刚雅正之气,稳不见俗,险不见怪,老不显枯,阔不显肥,恰合了楚图南先生书艺的精髓。我琢磨用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受,那便是“和”字。那种神怡务闲、气和意远,不单是说书写时具体的心态,而更指向一种美学境界。” 这样的境界在继武的诗歌里多有表现。在一个山村,他看到了春天的生机,甚至听到了野花盛开的声音,“炊烟带露香,明月过江凉。客路馋村酒,山花开野塘。”他看到西南大山里一辆火车恰似雾里骄龙,“秦岭巴山势不平,西风卷作大江声。列车出入云烟上,疑似长龙雾里行。” …… 读罢继武的诗,我想到了一个词:张力。就是其中蕴涵的意味深长,我一个外行难以深刻解读。只是觉得自己的灵魂像一块已经污脏的破布,在阅读的过程中被渐渐清洗干净。 中国规划网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责任编辑:白雪松) |